Friday, September 17, 2004

人物剪影二:我的中国同学

我们班上五十多个学生,算上我,两个中国人,此外三四个印度人,两个乌克兰人,其余都是本地学生,年轻,大约都在二十三四岁,刚刚读完本科。我们几个外来生里面,因为中国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和教育制度问题(印度被殖民统治留下的特点,便是英语普及程度高;而乌克兰则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英语又以中国学生最薄弱。我是幸运地有外语背景,所以不在此讨论之列。而我的唯一的中国同学,则顺理成章地成为班上语言最弱的学生。

她叫Ann,来自北京。我也不知道具体年龄,但是小孩已经上小学了。也是一家三口,来了一年多。在读书之前,她告诉我她参加过很多很多的workshop(一种就业辅导班)和volunteer的工作,并在此经历中得到了她的第一份工作。“你不知道当初的我,听又听不懂,说也说不出来,说出来别人也不明白,真的好痛苦…”。而现在的她,已经能够听懂上课的内容,并且能够自如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虽然发音和用词仍需要努力。我在她的热心帮助下,也渐渐开始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这个社会,会有很多的陷阱,但有更多的希望。

人力资源是一个对语言和文化要求非常高的领域,我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却还是在意料之外。已经不记得有多久没有在几十张陌生面孔前大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了,心里发慌,虽然没有人听出来我的紧张,虽然他们告诉我觉得我的英语很好。每每上课都会受到打击,而Ann却很看得轻松,“是啊,都说不要读人力资源,语言太难了,没法和当地人比。可是在这里生活,什么不需要过语言这一关呢?”我想具备了这种积极和勇敢,不论Ann将来在人力资源领域能不能取得成功,但是她的人生,却一定是成功的。正是受到她的鼓励和影响,我也做了一个转折性的决定,摆脱“路径依赖”,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很难判断这是不是一个最正确的决定,但是,我愿意为此而努力。(这个后话,以后再谈)

说到Ann,插一个关于文化差异的题外话。有一天Ann很苦恼,因为一个朋友借她的5块钱没有在说好的时间还,于是就请教另一个当地朋友该怎么办。当地的朋友就对她说,“没什么犹豫的,你应该直接质问他,而且应该在他没有兑现承诺的当天就问他”。总归是中国人,还是觉得不好意思,于是Ann又问,“发个Email给他吧,是不是会好一些?” “你可千万别这样做,如果要上升到以书面形式解决问题,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噢,这样子,可是在中国,以非间接途径提醒,是给对方留面子”。大家肯定觉得这么小的事情犯得着记着吗?当钱送给他就算了。首先,这肯定也和生活水平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北美,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你承诺的事情,就应该做到,否则对方完全有追究的权利。

北美,理比情重要。在社会公共交往的范畴,可以说这样很公允;然而在朋友或家庭关系里,也可以说这样很冷漠。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