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5, 2006
不做才女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吗?懂得自然是懂得,只是终究不是她要的爱。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欢喜自然也是欢喜,只是心比天高的女子,怎么呆得住在尘埃里?!
当这位“懂得”的他有一天情深款款地描述另一位她时,才女终于悲愤难当,“她不过是一个手脚麻利,会洗衣烧饭伺候人的小仆佣!我从小每天睁开眼,绕着床边的有十来个!”
懂得,也不过如此吧。
于是,这样遗世独立的女子,为了躲避虱子辗转于廉价旅馆之间;这般有旷世才情的女子,孤独落寞地在异乡离去……看得人心中无限酸楚。
很久以前曾和女友说笑,说我以后要养个女儿,要玲珑剔透要才貌双全要如何如何,(大约是想把自己仰羡的境界寄托在后代身上,真傻)女友就取笑说,“才女啊,曲高和寡,可是会很孤独的哦”。
如今想来,若要养个女儿,只希望她平安健康,淹没在滚滚红尘里,尽情享受人间烟火的快乐。
Saturday, April 23, 2005
人间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聘婷
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
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
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
是诗的一篇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直喜欢林徽音的这首诗。只是,到今天为止,我才真正地感同身受。
原来寒冬的意义,在于锻炼你的耐力。然后方能感受春的美妙;然后方懂珍惜每一个日出日落的时分。
尚未换上彩装的城市,其实已经有许多动人景致。为何我从前不曾注意到,庭院角落处那丛毫不起眼的小灌木开始抽芽,也能令我如此动容。
来吧,跟我一起到处走走。细味,人间四月天......
Friday, April 22, 2005
迟来的春天
而在这里,我焦虑烦闷地度过漫长又漫长的寒冬,左等右盼了整整半年,在四月初的最后一场雪(希望是)过后,她才姗姗来迟。
鸟儿叫了,草地绿了,阳光灿烂了,春天终于来了,终于来了!
我要如何告诉你,我是怎样地欣喜若狂?!
我要在草地上奔跑,我要在阳光下歌唱!
我要拍录第一枚芽儿展叶的瞬间,我要聆听第一朵花蕾绽放的声音!
我想告诉你,我是如此地感动,为了这迟来的春天;为了这,顽强的生命力!
Saturday, March 19, 2005
Wednesday, March 09, 2005
来来往往
那天下午我在窗前发呆,半小时。看着一只又一只的大铁鸟渐近、远去,渐近、远去……来来往往,有时候背后有大朵大朵飞渡的流云。又一批充满希冀的新移民抵达了吧?还是飘泊多年的游子终于踏上归途?
我登陆的时候是晚上,飞机下降时窗外一片灯火辉煌,象散落银河的珍宝。坐在我前面的一个小女孩趴在窗舷边上,和她的妈妈说,“妈妈,这里好漂亮”,“是啊,宝贝,我们以后就住在这里了,买一个好大好大的房子,好不好?”,“好!妈妈,我喜欢这里!”。小女孩心满意足地搂着妈妈笑了。
我们都是这样带着兴奋和憧憬启程的吧。以前看过凤凰卫视录制的纪实片,《唐人街》,讲述全球华人的奋斗历程和生存状态。我没有全部看完,但是记得那个蜗居在纽约地下室、风里来雨里去地在地铁演奏、来自中央某乐团的首席二胡手;记得那对总把“小卒子过河,没有回头路”挂在嘴边多伦多夫妇;记得加拿大特辑里面的标题分别叫:“从地狱开始的故事”和“通往天堂的路用血汗筑成”。
通往天堂的路是要用血汗筑成,可是生存的种种压力足以让你忘记最初的天堂在哪里。两种差距如此之大的社会制度和语言文化,使大批大批新移民陷入没日没夜的labor漩涡。“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不是就是追求的全部?!
有人踌躇满志地出来,有人疲惫失意地归去。下一个航班,又将飞往何方?
Monday, March 07, 2005
继续上路
我是春天里出生的孩子。到这个月底,年轮上,又该添上一圈儿了。我戴上耳机,企图用音乐来填充落寞的空间。还是听那些熟悉的老歌吧,虽然我知道,当你开始怀旧,你就老了。这个寂寥的下午,当青春的年轮转逝,我听着年少时听过的声音,竟然热泪盈眶。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象一只小小鸟
想要飞 却怎么样也飞不高
也许有一天我栖上了枝头 却成为猎人的目标
我飞上了青天 才发现自己从此无依无靠
每次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睡不着
我怀疑是不是只有我明天没有变得更好
未来会怎样 究竟有谁会知道
幸福是否只是一种传说 我永远都找不到
所有知道我的名字的人啊 你们好不好
世界是如此的小 我们注定无处可逃
当我尝尽人情冷暖 当你决定为了你的理想燃烧
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 想要飞呀飞 却飞也飞不高
我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 一个温暖的怀抱
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我闭上眼,还在原地;我张开眼,物似人非。
这个我来来去去的国度,承载着当年的微笑和梦想,承载着如今无数彷徨和不寐的夜晚,将要承载一个怎样的明天?
在远离喧嚣,面对自己的时刻,对生命的质疑,变得尤其强烈。“当我尝尽人情冷暖,当你决定为了你的理想燃烧,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就在今天早上,我还沉醉于《带一本书,从美国到巴黎》;而转身后的整一个下午,我却不停地寻思新的公司同事如何、上班太远会不会迟到、下个月搬家到哪里、什么时候能申请父母过来......在疑虑与焦虑之间,时光是如何触目惊心地飞逝;而随之一起流走的,是我可怜的银行存款。
上星期下了几场雪。我踏着厚厚的积雪,跌跌撞撞地去敲叩每一扇也许是新居所的门。寒风那个吹啊,我已经分不清是不是刀割。只觉得一张脸就像从冰冻库里取出的冻肉,方方正正,没有知觉。这个时候掴上一巴掌,不知道手会不会被冻住?!
我只有走下去,我知道。咬着牙,走下去,直至走到那个温暖的家门。也许不知道有多远,也许不知道在何方,不过,永远不能停止追求!这需要一点信心,一点恒心,和一点耐心。
雨势好像渐弱了,太阳也款款地露了个脸。我站在窗前看着不远处的小树林,还未抽芽的枝条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好像还依稀听见鸟儿的鸣叫。路边的积雪,也已经有些化了。
这时候耳机里传来这个声音,“看时光飞逝,我祈祷明天,每个小小梦想,能够慢慢地实现”......
Monday, February 07, 2005
土拨鼠的春天
不同的地区还有不同的代言人,哦,代言鼠。比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土拨鼠菲尔(Punxsutawney Phil)、安大略省土拨鼠威利(Wiarton Willie)、亚伯达省的比利(Balzac Billy)和新斯高沙省的山姆(Shubenacadie Sam) 。据说今年安省及亚省的代言鼠现身时看不到本身的身影,显示春天将会早到。而新省及宾州的预告却是仍要过一个漫长的冬天。
二月初在北美的许多城市依然寒冷。比如多伦多,平均日气温徘徊在摄氏零下十来度,积雪不减。但是人们仍然在这一天坚持全家出动,劳师动众地聚集到野生公园耐心等待小土拨鼠的现身。而且据说规模一年比一年大。
动物们与大自然生生相息,对自然界中的一切轮换变动比人类更敏感而更准确,也许是这一习俗的来源。但是也有研究指出事实上野生土拨鼠冬眠要到3月或4月。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报春预测不会十分准确,但是节日的意义,我想,已不在于此。
不象在中国,地广人稀的北美,几百人聚集在同一个地方并不是一件常见的事情。长达半年的冬季啊,多么的孤寂和无望!人们需要一个出门的理由,一个相聚的借口,一个可以庆祝的节日!其实春天什么时候到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在漫长的等待中,有一个共同期盼春天的希望。
我是多么想念热带的绿。这个我生命中最长的寒冬,快要过去了吧。
Thursday, January 27, 2005
想家的夜晚
心头的一片潮湿,也终于忍不住聚集在眼眶,模糊了视线。我努力把头向上抬,不希望它们掉下来。这已经是第几个夜晚了,怎么还是没有习惯?
我一直以为自己不是很恋家的人,从小就爱往外跑。从十六岁背起行囊,一到放假就急急地上路,多苦多累,似乎都不曾想到家。现在回想起来,不过是因为当年不曾真的离开过家。
再后来一点,没有和父母长期住在一起了,不过母亲还是不时地回来照看一下我们。这个时期滋生出一些新的感受。当妈妈不在的时候,我下班是断断不想回家的。左顾右盼,呼朋唤友,流连忘返。而当妈妈在家的时候,还没到下班时间,我已归心似箭。早早收拾好工作和自己,一到点就冲下楼坐上第一趟车回家。回家一进门,总是搂着妈妈嚷嚷地问今晚吃什么。而晚饭后总是窝在沙发上,依偎在妈妈身边,和她一起看没完没了的电视连续剧。天知道我一个人的时候从来不看电视。我第一次知道,和家人看电视,也可以是这么幸福的事。
然而现在,一切是那样的遥远而漫长。想念的感觉是如此清晰强烈,在一个又一个孤独的黑夜袭来。机场安检门外妈妈红红的眼圈,越洋电话那头爸爸哽咽的声音,让我的心头一次又一次地紧栗而疼痛。
思念、关怀、理解、爱,及其他,因为分离,而变得更具深刻意义。而家的感觉,我常常在想,也许只有在路上的人,才能体会和懂得珍惜吧。
有一首不变的歌谣,它这样唱:
我知道 半夜的星星会唱歌 想家的夜晚 它就这样 和我一唱一和
我知道 午后的清风会唱歌 童年的蝉声 它总是跟风一唱一和
当手中握住繁华 心情却变得荒芜 才发现世上一切都会变卦
当青春剩下日记 乌丝就要变成白发 不变的只有那首歌 在心中来回地唱
啊 夜夜想起妈妈的话 闪闪的泪光 鲁冰花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 地上的娃娃想妈妈
天上的眼睛眨呀眨 妈妈的心呀 鲁冰花
家乡的茶园开满花 妈妈的心肝在天涯
夜夜想起妈妈的话 闪闪的泪光 鲁冰花
“世上一切都会变卦”;唯有亲情,永远,不离不弃。
今夜有梦,梦里是,家乡,和亲人。
Sunday, January 23, 2005
网络淘记
没有了互联网,生活会是如何的落寞和闭塞呢?我在地球的这一端,我爱的人在地球的那一端,还有这个讯息万变的地球村。有E-mail, MSN, Skype, Blog的日子,就好像你们仍然在我身边。还有IE, Google,和形形色色的网上购物!Whenever you hook up to internet, you hook up to the world.当然,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是必然的。世界本来如此,不是么?斧子用来砍柴生火,还是用来杀人越货,完全是人的问题。
我习惯于网上购物,网络以其便利和低廉的优势让我无法拒绝。想来自己虽然迷恋一些古典的玩意,然而对新事物还是相当接受的。我想这是好事。不然怎么在网上淘到了那么多的宝贝!大约从99年开始吧,购买过从书籍到音像制品到生活用品等等。那时候网上购物在国内还方兴未艾。而我已经在各类网站上来来去去,乐此不疲了。
淘宝经常讲究缘分。像我常常光顾的旌旗书城,今天你看中了一本收藏到“我的书房”里,想着过几天一并购买(省邮费啊),可是第二天一看就已经售缺了。不过旌旗以其藏书之多,价格之低廉,总是让我流连忘返。常常是这样一个人的午后,我在浩浩渺渺的网络书库里翻翻捡捡,不经意间眼前一亮,心仪的好书和让人窃喜的X折价格,马上让心情在沉寂的下午变得鲜亮起来。又比如去年以来的新宠Ebay,因为基本没有了国内假冒伪劣商品的担忧,可以放心尽情地拍拍拍。时刻关注着拍卖进程的一些紧张,和中标的快乐,何尝不是一种过程的享受?
所以,我还是要,感谢互联网。
Monday, January 17, 2005
人性浅谈
我没有学过管理学或经济学,甚至在此方面有点白痴,所以也没什么高明的见解。“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我看来是人本质上的自私贪婪,谁又监督得了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也没有例外。人生而求生,求生必排他;排他,自私者也。
西方有基督教的“原罪”,东方有荀子的“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由此本原出发去分析万物,其实事情要简单的多。只可惜“本恶”的事实,从来不容易让芸芸众生接受,包括从前的我。而且愈是“本恶”的我们,愈是要想尽办法掩饰否认。一部《天下无贼》,卖个满堂红,赚足热泪。只是刘德华和刘若英在火车站台上的对话,谁又有反驳的理由?“欺骗是更大的恶”,谁又能永远为傻根护航?所以他只生存在《天下无贼》里。
也许幸好人类是群体动物。因为假设人人都无节制地自私的话,那么必然人人都不能自私。在衡量和制约中取舍,或许是最早的善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的性善论,是不是也可以看作一种取舍变通的“善”?
又读到这样一段文字,冯友兰先生说:“荀子最著明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伪,就是人为。”;“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现在社会喜欢强调尊重人性,维护人权。那么该从认识人的本质开始吧。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认清和承认本源,才好真正抑恶扬善,才好完善诸如经济制度和管理制度等等繁复的“上层建筑”,从而更接近理想中的民主。
Saturday, January 08, 2005
后天有多远
《后天》上映后网上充斥着无数的影评,大多讽刺除这部灾难片陈词滥调,除了好莱坞一贯用重金堆砌出来的特技场面带来一点点感官刺激外,无一是处。
我们的生活是不是真的空乏到如此的程度?饱食终日,掏几十块钱到电影院里让感官刺激一番,然后说说不过尔尔,再然后把一切遗忘在影片结束转身的一刹那?灾难都是虚构的,一切都太遥远。
呜呼,煞费影片取名“后天”一番苦心。
后天有多远?距离我们的2004年12月26日?
死神披着他无坚不摧的黑色披风悄然覆盖人间,就在一派祥和的节日里。
虽然还没有资料显示这次灾难和任何的环保问题有关,可是我还是不由自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珍惜身边的一切资源吧!哪怕是一点点水电的节约,是我们能够做到,和应该做到的。
转录灾难片反思:(文/上官云帆)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科学家们不止一遍地提醒着破坏环境的人们,所以《后天》的灾难假设也并非空穴来风。要知道,温室效应并不仅仅等于气候暖化,事实上,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比如二氧化碳、水蒸气和CH4等,这些气体会吸收热辐射,造成气温下降。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发生得特别频繁,造成冰川融化,一方面减低了海水盐分浓度,使暖流携带热量不足;另一方面使海平面上升,地表洪水肆虐,这都是生态系统崩溃的反应。而我们这颗气候持续在冰期与暖期间循环的地球,已经运转到了暖期尾声,即将迎接冰期的到来。本片导演罗兰德•埃米里克希望人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能够看到镜头虚拟下的现实。他呼吁:“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是一个大问题,全世界的国家应该一起合作起来,拯救我们惟一的地球。”
全球变暖(Global-Warming)
全球变暖是目前全球环境研究的一个主要议题,也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还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参考影片:《天袭》(The Arrival)、《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和《水世界》 (Waterworld)。
冰河期(Ice-Age)
在漫长的地质史上,地球曾历经三次温度持续下降的時期,地理学家将之称为"冰河期"。关于冰河期的成因学界至今仍无定论,部份学者认为,可能和地球自转時,地轴周期性倾斜角度的改变,导致阳光照射量減少有关。
参考影片:《冰河世纪》(Ice Age)。
自然灾害(Natural-Disaster)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它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参考影片:《彗星撞地球》(Deep Impact)、《大地震》(Earthquake)、《完美风暴》(The Perfect Storm)、《地火危城》(Volcano)和《火山爆发》(When Time Ran Out)。
海啸(Tsunami)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的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
参考影片:《彗星撞地球》(Deep Impact)、《逃出洛杉矶》(Escape from L.A.)和《完美风暴》(The Perfect Storm)。
龙卷风(Tornado)
龙卷风是一种空气涡旋,是雷暴巨大能量中的一小部分在很小的区域内集中释放的一种形式,龙卷中的风总是气旋性的,其中心的气压可以比周围气压低百分之十。
参考影片:《龙卷风》(Twister)。
Wednesday, December 15, 2004
也说茶道
提起抹茶,一般无非想起这些:来自日本,代表时尚。更有人责难说,抹茶完全背离品茗原有的意境,作为配料加入其他食物中,更是对茶文化的背叛。
我当然也沉醉于“弹琴阅古画,煮茗仍有期”的闲适;且在我看来,以龙井和碧螺春为代表的绿茶,以其略带青涩和袅袅清雅的香气,最能诠释茶道修禅的境界。
而抹茶的味道,则更为浓缩地传达着这些信息。它的广泛应用,往往给生活带来无限的惊喜。这也许就是我沉迷的原因吧。
我试图寻找它背后的故事,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抹茶真正代表的是:中国和古典。
它不仅始创于中国,更加是茶文化的源头,是最为极致的茶道。它始于唐盛于宋。可惜到后来中国人认为抹茶的制作太过繁缛,要精挑细磨又限制在某一种茶类,所以到明朝就把它丢弃了,取而代之的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更为简便的茶叶制作和沏茶方法。而日本则通过当年遣唐使的学习,将种植及制作技术带回日本,继承并发扬光大至今。所以如今要一睹唐宋茶道一派盛事,只能到日本去了。
也有学者认为,茶对日本而言是一个从中国流传过来的文化,要变是很难的,除非在他的精神美学上发展。我们在茶的表现上,不会觉得心虚。发展的东西只要协调,就能接受。这是信心的表现。这也不无道理。而且这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将抹茶应用到各种不同的食物上。就如《抹茶态度》里说的,有容乃大;懂得奉献,才能完善自我。兼收并蓄,恰恰也是茶道里追求的境界之一。
于是乎,我就更爱抹茶了。
抹茶态度(转)
是一杯清茶,却寻觅不到叶的芳踪;飘一缕清香,却不必忍受味的苦涩。它就是抹茶。
有绿茶的清高,也有如水般的平和;有自成一体的个性,也具有容乃大的精神。这就是抹茶态度。
很多人喜欢抹茶,喜欢它如春天的绿色,喜欢它与乳酪、冰点、甜品混合在一起的丰富。
抹茶态度之1:过去值得骄傲
如抹茶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过去。今天,回头看看,你应该为自己的过去骄傲,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经历过的就是一种幸福。
说到抹茶的过去,首先要追溯一下茶的历史。茶原产于印度,与佛教同时传入中国。因此,在中国品茶首先出现于佛教的寺院内,而品茶的普及恐怕最早可追溯到后汉时期。
奈良初期(八世纪),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
唐代陆羽著《茶经》之后,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间,出现了文人茶。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则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镰仓初期(十三世纪),名僧荣西大师二次往中国,回日本后就开辟了茶园,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从而推动了“抹茶”的普及。
抹茶态度之2:有内涵才有魅力
抹茶的营养价值,就像人的文化内涵一样,有了,丰富了,才够魅力,有具吸引力,生活才能继续地有滋有味。
抹茶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天然食品,保留了茶叶中的500多种成分,包括5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和矿物质。
抹茶是茶叶深加工后所得的超微粉体,兼顾了喝茶和吃茶的优点,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比茶叶更高。
具体来说,抹茶具有六大特点:
1. 超微细。抹茶的粒径中值为3~10微米。
2. 三原。抹茶具有原色、原味、原质的特点。
3. 三清。清香、清口、略带青(草)气。
4. 三高两低。蛋白质、氨基酸和叶绿素的含量很高;而茶多酚、咖啡因的含量较低。
5. 吸湿性强。因其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
6. 双绿。一是环保意义上的绿色,符合环保潮流;二是抹茶本身呈天然翠绿色至深绿色,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除此营养价值外,抹茶更具有23种保健功能: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抗疲劳、消食解腻、醒酒消醉、利尿通便、抗肿瘤、降血压、防辐射、明目清肝等等,是一种很天然的保健食品。
抹茶态度之3:保持个性是独立的第一步
复杂、讲究的制作工艺,造就了抹茶无茶能比的个性。人也应该如此,有创意、有个性的自我修养,才是迈出独立生活的第一步。
“抹茶”是将茶青经蒸青风冷干燥,做成原叶“碾茶”,再利用石磨磨成粉状物而制成的。碾茶的制造对茶青的原料品质非常讲究,茶园必须特别注意肥培管理,每年仅利用春茶制作,且在茶芽生长期间,必须搭设棚架,利用稻草遮盖,降低日照使茶芽叶绿素含量增加,茶叶呈现浓绿色,提高茶叶的甘味。经蒸青及干燥两个步骤制造出的碾茶,以石磨磨成超微粉末,即为抹茶,平均粒径为3微米,可悬浮在热水中,不沉淀,因此可供抹茶道以茶筅(竹刷)点茶,呈现鲜绿的茶汤,久置亦无水痕(无沉淀现象)。
目前产制抹茶的国家日本,抹茶价位极高。一般茶叶(茶、玉露茶等)日本零售价是以百公克为计价单位,而抹茶是以十公克为计价单位。
抹茶态度之4:懂得奉献,才能成就自我
抹茶可以以水泡之,味道独特;也可以与其他美味融合,成为更丰富的佳肴。我们每个人也可以给出那么一些,合在一起,成为更丰富的自己。
单品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注入水,用茶筅搅匀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因为茶叶已经完全与水融合,相当于把整片整片的茶叶吃进去,所以可吸收茶叶所具有的营养成分。如果觉得单一,有很多办法可以让抹茶来得更丰富更多彩。
抹茶冰淇淋,爽口的冰淇淋,因为有了抹茶的加入,让人满口是冰冰凉的奶香、茶香,如果喜欢还可以加入一些红豆或什果抹茶蛋糕,香甜的蛋糕可以接受抹茶两种方式的奉献,可以将抹茶混入面粉,让奶油、蛋香与抹茶的味道合而为一;也可以在蛋糕制作完成之后,将抹茶撒在上面,入口时,在蛋糕起伏的表面寻找茶香。还有抹茶千层面、抹茶咖啡、抹茶鸡尾酒……只要你能想得到,抹茶就愿意奉献出自己,成就更诱人的美味。
Monday, December 13, 2004
相忘江湖
《俩俩相忘》由厉曼婷作词,江湖味道甚于小虫,更为辗转惆怅。编曲周世晖,有些诡异,前奏一段怎么听怎么都想起闻蛇笛而妖娆起舞的蒙面阿拉伯女郎;高潮部分古风浓郁,流畅自如。辛晓琪略带愁绪而悠扬的声音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首歌曲的意味,刀剑江湖恩怨纠缠,侠士临崖,衣裾飘扬,望尽天涯路……
俩俩相忘
作词:厉曼婷 作曲:周世晖
演唱:辛晓琪
拈朵微笑的花 想一番人世变换 到头来输蠃又何妨
日与月互消长 富与贵难久长 今朝的容颜老于昨晚
眉间放一字宽 看一段人世风光 谁不是把悲喜在尝
海连天走不完 恩怨难计算 昨日非今日该忘
浪滔滔人渺渺 青春鸟飞去了 纵然是千古风流浪里摇
风潇潇人渺渺 快意刀山中草 爱恨的百般滋味随风飘
《唐太宗李世民》片尾曲是万芳的《爱上你给的痛》,个人认为词一般,不过编曲还是不错,清风明月的感觉,是万芳一向细腻婉转的演绎风格。
爱上你给的痛
作词:易家扬 作曲:张宇 编曲:鲍比达
演唱:万芳
哭不尽多情梦
已忘了伤心痛
我的一生一世只有你最懂
醒不了痴情夜
不在乎孤枕眠
我的千辛万苦都藏在心中
我爱上你给的痛
心甘情愿等你的梦
藏起泪眼只用笑容相送
我爱上你给的痛
只要活在你的怀中
但求今生化做伴你的风
爱上你给的痛
Saturday, December 11, 2004
侠骨柔情
我记得当年热播《倚天屠龙记》的时候,是高考前夕。那种时候老师同学父母个个神经兮兮,这种港台连续剧俨然成为洪水猛兽,是要格杀勿论的。可怜幼小的心灵终究抵受不了诱惑,每天傍晚还是带着“灵魂煎熬”般的内疚继续看。偶像情结萌动的青春期,孙兴饰演的情圣杨逍赚了我多少泪水,通通滴在历史课本上。自然也就记住了那把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浑厚声线。
除了这首成名曲,李丽芬还有其他两首比较典型风格的曲目,《得意的笑》和《爱不释手》。前者极尽调侃戏谑之能事却又挥洒自如,非常耐听。后者和《江山美人》如出一辙,大气磅礴而儿女缠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片首曲。
我听这些曲目的时候总是有个奇怪的感觉,很想,起舞!而且脑子里总是《至尊红颜》里贾静雯饰演的美丽的武媚娘在夜里舞剑的情景。想想李丽芬也许很合适唱其主题曲呢。只可惜这把声音如今只有在无线电波中才能听见了。李丽芬后来在广播界颇有成绩,连续三次当选电台十大名主持人,而成功主持的却是恬淡平和的女人节目。
有道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补记:后来发现为李丽芬打造词曲的竟然是那个“一往情深”的都市婉约派情歌圣手:小虫!有兴趣的朋友可看这里。
爱江山更爱美人
词/曲:小虫
道不尽红尘舍恋 诉不完人间恩怨
世世代代都是缘
流着相同的血 喝着相同的水
这条路漫漫又长远
红花当然配绿叶 这一辈子谁来陪
渺渺茫茫来又回
往日情景再浮现 藕虽断了丝还连
轻叹世间事多变迁
爱江山更爱美人 哪个英雄好汉宁愿孤单
好儿郎浑身是胆 壮志豪情四海远名扬
人生短短几个秋啊 不醉不罢休
东边我的美人哪 西边黄河流
来呀来个酒啊 不醉不罢休
愁情烦事别放心头
爱不释手
词/曲:小虫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美得无处藏
人在身旁 如沐春光 宁死也无憾
国色天香 任由纠缠 那怕人生短
你情我愿 你来我往 何等有幸配成双
待我拱手河山 讨你欢
万众齐声高歌千古传
你看远山含笑 水流长
生生世世 海枯石烂
啊……今朝有你今朝醉啊
爱不释手你的美啊
莫等闲白了发才后悔
啊……今朝有你今朝醉啊
爱不释手你的美啊
让我抱得美人归
得意的笑
词/曲:小虫
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戏
恩恩怨怨又何必太在意
名和利啊 什么东西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世事难料人间的悲喜
今生无缘来生再聚
爱与恨啊 什么玩意
船到桥头自然行
且挥挥袖 莫回头
饮酒作乐是时候
那千金虽好 快乐难找
我潇洒走过条条大道
我得意的笑 又得意的笑
笑看红尘人不老(把酒当歌趁今朝)
我得意的笑 又得意的笑
求得一生乐逍
Monday, December 06, 2004
夜读宋词
床头晕黄的灯光下,捧起一册宋词,摩挲质朴的书页,“有暗香盈袖”;读着读着心中就会妙曼起来,婉转绵长,欲罢不能,“莫道不消魂”。
南歌子(宋•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江城子 (南宋•卢祖皋)
画楼帘暮卷新晴,掩银屏,晓寒轻。
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
暗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着娉婷。
年华空自感漂零,拥春醒,对谁醒?
天阔云闲,无处觅箫声。
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
唐多令 (南宋•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
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当年怎样的年少事,当下怎样的情怀?不似,浑不似,终不似!寥寥数语,即酣畅淋漓!
“大宋帝国,星汉灿烂;他们雅歌投壶,诗酒唱和,光风霁月,文采风流;可能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自己已然处身于中国文化的最高峰处,前无古人,而后无来者。”
是的,真的是“后无来者”了。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有古典中国情结的人。这句话也许很好笑,明明就是中国人啊,当然热爱自己的语言。我却总觉得这是在故土情以外的钟情。比如形容美好的女子,graceful 、beautiful,怎么能像窈窕、娉婷般令人心醉神迷?诚然,也曾为百老汇音乐剧而震撼;也曾为New Age乐韵而动容,只不过的它们的魅力,又怎么可以比拟古典诗词那份可以把玩的雅致,可以细味的隽永?
一个人的冬夜,沏一壶茶,继续,夜读宋词。
Wednesday, December 01, 2004
地铁随想
记不记得每个地铁站里的高高挂着的时钟?步履匆匆的人们冲进站台,就不由自主象葛朗台一样地盯着它,仿佛这样可以多盯出一分半秒来。终于,车到,门开,迫不及待地涌进车厢,然后各自散开,无一例外是怏怏恹恹的面孔。冷冰冰的报站录音响起,一群鱼涌出,另一群鱼涌入。都市里可怜的动物,我们靠的那样近,却又离得那样远。
今天的傍晚却有小小的惊喜。多伦多的地铁有些不同,他们报站不用录音。虽然我一如往常地一上车就开始看自己的书,但是也很快就注意到了,报站员的声音非常好听。突然想起那个说法,“当你拿起电话,请微笑,因为电话那边的人能听见你的微笑”。我真的是听到了,那把声音那样的清晰,又那样的温暖。我第一次留心,并盼望报站的到来。当我看书正看到女主人公在残酷的美国遇见一位“又浪漫,又深沉,又温存”的加拿大吉他手时,地铁行驶至Old Mill,报站声响起,“Old Mill station next, Old…oh…”我们可爱的报站员竟然把最后的“old”拖的老长,唱起歌来!就在那一刻,我看见每一张疲惫的脸都开出花来!
去workshop的路上有一个十字路口,其实经过的车辆和行人都寥寥可数。不知道为什么还是经常有个老太太举着“stop”的牌子协助行人过马路,而且她一定会热情地和你攀谈几句,乐此不疲。现在我终于知道,他们疏导的,与其说是交通,不若说是我们枯燥的心灵。
Sunday, November 28, 2004
雪花的快乐
它们真的是如此神奇,漫天飞舞,翩翩的,娟娟的,盈盈的。当你试图与它亲密接触,它便倐然消融在你的温暖里,只好让心情与它共舞。是的,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快乐地起舞吧!飘过千山万水,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Saturday, November 20, 2004
向前看,向后看
前几天是中大华诞八十周年,更加不免回想起那些鲜活的影子,那些如花似玉的丫头们。
我们的故事从军绿色的夏天开始。无数个互相督促起床的清晨,轮流打早餐或打水;派代表报到的冬季长跑;那支无论怎么努力也还是上课坐后排考试坐前排的219小分队;无数个傍晚轮流在洗澡间或图书馆“霸位子”的接力赛;一年两度的扑克庆祝期末考和假期;无数个“大逼供”的卧谈会;忙碌的宿舍小喇叭;东门外的小吃档,电话亭;逃课,兼职……太多太多若隐若现的碎片,散落在记忆深处。我在炉火前的夜晚,又把它们一一拾起,穿成一串无瑕的珍珠,仿佛那个滴汗的青春从来不曾结束。
诺在MSN的那头絮絮的和我讲着城里面的琐事趣事,“园的BB马上就要出生拉,她总是比我快一步……”我听着听着又有些茫茫了。
“别时方年少,儿女忽成群”。
日子还是这样过着,平淡得有些乏味。周末有朋友到访,幸福小女人,孩子快一岁了。吃过午饭,在我的房间里淡淡地聊着。突然间她说,“我刚过来的时候也和你现在一样呢。一个人,房间小小的,东西七零八落,整天搬家……不过我还是很怀念那些日子……”。
哦,我好像忽然醒过来:如今才是唯一。
Monday, November 15, 2004
一个可敬的美国人:丁大卫(转)
丁大卫的故事是这样的: 5年前,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他到了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与教学深得人喜欢,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大概是1998年底,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 丁大卫不是一个能侃的人,机智的崔永元是这样套丁大卫的。
“丁大卫,你去大学应聘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的,‘我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你校应聘大学教师?’” 没想到丁大卫这样回答,“大概就是这样的。” 大卫的话让现场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
但,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 学校给大卫定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大卫去问别人,1200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 别人说,是算高了。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让人把工资降到900元。学校一再坚持,大卫不让,说:怎么也不能超过1000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950元。 这段经历本来很好笑,但是我注意到现场没一个人笑。
崔永元问,“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
我听见观众中有不少人“哇”地一声发出惊叹。我知道是有人灵魂受到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是我们的教科书和父母的教化所达不到的。 而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以下一幕:
别出心裁的编导在做这一期节目时,让丁大卫带来了他所有的家当。一只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旅游背的那么大而“内容”丰富的帆布袋。而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 这便是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生存5年积累下的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财富。崔永元让丁大卫向大家展示一下他的家当,大卫的脸红了一下,打开了他的帆布袋,里面的东西是这样的:
*一顶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他戴着向人展示时,我看见了他眼里的骄傲。
*一本相册。里面是他亲人、朋友,还有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
*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大卫从包里掏出时,相框面上的玻璃被压碎了,大卫的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心痛的表情。不一会儿,节目组的人把一个赶着去买来的相框送给了大卫。中央台这一着似平凡的举动令我感动和叹服,它是那么及时地体现了善解人意的内涵和我们对外国友人的尊重)。
*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军装上装。那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40年了。大卫向观众展示时,很有些骄傲地说:因为它漂亮啊!
*一双未洗的普通的运动鞋。那甚至不是一双品牌球鞋,大卫将它拿出来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让崔永元碰一下,他说:“这鞋很臭的!”
*几件以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为阵容的生活必需品。
*一面随身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
当美国青年丁大卫将一面中国国旗打开,向现场的观众展示时,偌大的演播厅里鸦雀无声,现场乐队深情地奏响了《我的祖国》的旋律。 崔永元问,“大卫你怎么会时时将五星红旗带在身边?” 丁大卫说,“我时时带着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中国,我要多说美丽的中文,有人到我房间里来,看着墙上挂着的五星红旗,也会缩小我们之间的差距。 再说,看到这面国旗,我就会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丁大卫的普普通通的话,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我们的国旗,也让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掉下来。
当崔永元问丁大卫在中国感觉苦不苦时,丁大卫说,很好的,比如这次你们中央台就让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来做嘉宾,而且还让我坐飞机,吃很好的饭菜。 我看见崔永元有些不好意思地脸红了,他幽默地说,“我觉得你挺像我们中国的一个人,雷锋!” 丁大卫想了想,说,“还真有点儿像。”大伙儿“轰”地一声善意地笑开了。“只是, 雷锋挺平常的,他只是一个凭良心做事的人,这样的人不应该只有一个,每个人都应该做得到的。” 他认真地补充道。 没有人再笑了,就连崔永元的脸上都显出了小学生的表情。
节目快结束时,崔永元对丁大卫说,“丁大卫,你听到过人家对你的评价吗?”丁大卫笑笑说,“没有。”崔永元说:“好,现在我们就让你来听听。”
我们于是看到了这样一组外采镜头:
许多丁大卫的同事,丁大卫教过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在镜头前交替着出现, 他们一一地说着丁大卫的可敬与可爱之处,有的人情到深处时,甚至泪盈于眶。一个大学女孩对着镜头说,“丁老师从来没骂过我,但我真的好怕他啊,因为,我怕看他因我而失望的样子!”而最后我们看到的一个镜头是:丁老师教过的那所小学的孩子们,一个个争着抢到镜头前流着泪喊:你回来教我们吧!我们看见,丁大卫不敢再看大屏幕,他深深地把头埋下。一个美国青年,却在中国得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我的心为之一颤。 朴素的平凡的甚至不很英俊的丁大卫,给我们上了最有教益的一课!这样的一课,我们的课本上是没有的。
事关林达(转)
0
林达是谁?
“林达”是两位作者合用的笔名。1990年代初,接受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他们移居美国,谋生劳作的同时,开始和美国的普通人建立友谊,了解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他们看到的美国完全出乎意料,法治保障着个人不受他人或政府的侵犯,人人享有着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这一切让他们惊奇,让自己头脑中被妖魔化的美国猜想轰然倒塌。兴奋之余,他们开始给国内的朋友写信,不仅写见闻和感受,也试图写出美国现象的制度根源,写出大厦如何在常识常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而每个普通人的个人自由,为什么竟可以是一个大国的立国之本。
从1997年开始,三联书店将他们的信函结集出版,一年一册,是为“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和《我也有一个梦想》。其后,林达又有《在边缘看世界》(云南人民版)和《带一本书去巴黎》(三联书店版)两书面世,并在网络及报刊上时有散章发表。这些书行销坊间,总计数十万册,受其影响的读者,难以计数。
写透中国世事的图书并不鲜见,而能将美国的政法制度客观深入又明白晓畅地表达出来,就我目之所及,无出其右者。
林达,为普通的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窗。
1
我曾在书店工作五年,其间,经手销售了不少颇有价值的好书,也经眼了太多的文字垃圾进进出出。五年里,我并没有看什么书,更多的是为熟悉业务而翻书,浪得一个“博览群书(皮)”的虚名。没看什么书的原因很多,有一条是怕上当,怕白白浪费了感情。那时候,越是热销的书,我越是敬而远之。如果我看中了哪本书,先存上一本,并不急着买,更不急着看,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十有八九,这书我是瞧不顺眼了,再从存书里剔除出去。这种“滞后阅读”的习惯好,也不好,它让我摒弃了许多意义不大的图书,却也让我与许多好书失之交臂,而许多年以后再次与它们相遇,只叹相识恨晚(其实相见不晚)——比如潘旭澜的《太平杂说》,比如吴思的《潜规则》,比如林达的……所有文字。
2
说起来,最近这十几年中国也出了不少有关美国的图书,而且,这些书也先后成为当时图书市场的热点。比如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比如钱宁的《留学美国》、陈燕妮的《遭遇美国——50个中国人的美国经历》,比如刘齐的《给洋妞算命》、王伯庆的《十年一觉美国梦》,比如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张欣武与刘卫华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其中,不乏平庸、肤浅之作,用了心的也有,但大都流于感性的认识,并没探究出日常细节的制度根源,让读者一头雾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不解渴。我想到了林达,或许,他能不让我失望?
3
我读林达,开始于《带一本书去巴黎》。
书是断断续续看完的,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种轻松一种兴奋慢慢在心中凝聚从胸中升腾,一如春天蜕去一件件冬装。他让我对“革命”有了全新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民众曾经呈现的另一种面貌——“在强权面前他们是愚民,在弱者面前,他们是暴民”。林达遍访巴黎的革命史迹,读者也因之随他神游其间,他扮演的似乎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导游,然而在他涉笔之处,又尽是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追述和反思,引领读者漫游人文巴黎,一咏三叹。就书中内容判断,林达此行用时并不太长,但写作此书无疑调动了他多年的积累,是他经历与感受以及思索的一次大释放,让人读来有种酣畅淋漓之感。
字里行间,依稀可见林达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是基于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观照,也就是说,正是缘于这种生活方式培育下的思维方式,让林达回过头来打量法国式的自由口号,才有了别样的发现,对法国大革命也不再仅仅是瞧热闹的一位看客。那就是美国的生活方式,以及美国革命的历史,给了作者这样一种角度,一个机会——但在这本书里,美国是只鳞片爪的,不成形象的,这,吊起了我的胃口:我要看看“林达的美国”究竟是什么样!
4
果然别有洞天!
我确信,林达写作的过程,也是思索的过程,他试图从芜杂的生活现象里抓住本质,理出一条线索,解除自己的困惑,同时向拥有着另一种文化的朋友明白晓畅地讲述这一切。他又深知,被山水相隔的,不仅仅是距离遥远的两个国家,还有生活在不同国家里的人相异的逻辑和思维方式——而这一点,并非只是自然地理造成的,还少不了人为的“功劳”。纵然自己对异国他乡发生的事有本真的探求,可要让朋友们清晰地看到这些,其间仍有许多颇为困难的工作要做。因为,两种思维方式之间,有着太多难以言说的模糊。
最终,林达选择了从最基础的层面突破,通过对美国的语词、语境和逻辑的解析,展示不同于我们的价值体系。而且,他并不隐讳自己的认识进程,反而将其尽现纸面,我认为,这是林达最值得珍视的地方。他起着桥梁的作用,沟通着思维的此岸和彼岸,让我们不经意间完成了视角的转变。
就说“美国总统”吧,在我们的概念里,他就是一国的元首,美国的政府首脑,是一个人说了算的,至少也是说话算话的——林达起初也是这种印象,因为这符合东方文化东方逻辑,而且,他还为英语里用两个不同的单词表达“政府”这同一个概念而感到好笑,认为他们自找麻烦。然而,同属“美国政府”的美国总统和国会又常常“出尔反尔言行不一”,引起外交纠纷,激起对方国家的民愤和强烈的反美情绪,想想看,我们曾经还真的为此拒绝消费美国品牌的商品呢。林达在美国生活久了,对这种现象从不以为然到留心关注,继而试图探究其原因。结果却让林达和我们吃了一惊:美国总统并非一权独大,他只是总体意义上美国政府“行政”分支的主管,而通常意义上的“美国政府”,只是“美国行政分支”而已(另两个分支是“立法”和“司法”)——我们对这个国家的误解,却是源于英译汉的基本工作,先人将似乎是一个概念的两个英语单词合二为一,符合了我们的文化思路,简单是简单了,却丢失了太多的内容!
5
移步换景。其实景一直没动,不过是我们在行进罢了。我们随着林达,从最基本的元素出发,循着迥异于我们却不再心理排斥的思维方式,换了另一种角度看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国家,见到了别样的风景。
我们看到,言论自由的关键是“内容中性”原则,它与真理无关,而且它并非由政府赐予,而是一个人生来就拥有的天赋权利,反过来,言论自由以及其它权利却是让民众监督政府的,以免政府权力的扩张损害了民众个人的权利。我们也看到,美国人在拥有这些权利的同时,他们支付了什么样的代价,这是他们应该得到的。我们还看到,“公民权利的保障,不是仅仅依靠权利法案的条文,它还必须依靠健全独立的司法制度、健康的社会机制、良好觉悟的社会和民众团体。而且,这个社会必须普遍有起码的正义感和公民良知”——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谁也不能立身其外坐享其成,维护他人的权利也关系到自己……
我们看到,美国人对人性的弱点理解透彻,认为人是靠不住的,总统也是靠不住的,从日常工具的发明到国家制度的创立,他们从实际走向实际,利用机制删选不可靠的人,同时利用它去限制和规范人的不可靠的行为,这其实是对人的极度负责。我们也看到,美国稳定的政治制度,以及生活选择的多元,保证了政治家不会异化为政治动物,而是很容易还原为常人,这是极为符合人性的。我们还看到,美国人有着“注重个人”的传统,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为他的“个人行为”负责,既避免了公职人员的任意犯罪,也避免了一种在信仰口实之下的大规模民众犯罪——不得不承认,这些在事前的举措,极大地节约了社会管理的成本,这一点,美国人走在了前面……
这许多的思想火花,逐渐烛照着我们心明眼亮起来。从此,我们不再沾沾自喜于发现别人的毛病,而能以自己独立的眼光和更为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6
诚如一位论者所言,林达的书是这几年读到的写美国社会最好的,“但美中不足的是,取材于书报、电视新闻多于作者本人在这个国家的亲身体验”,林达在书中也表明,自己是借鉴了各种资料——但事实是不是“美中不足”呢?我看是恰恰相反。如果只能写或者只是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林达的书也就没有太大价值了。因为这样的书俯拾皆是,但是林达并不满足于此,他要通过对历史的梳理,逐本追源,试图寻找令自己惊喜的今日美国现实的成因,而这,需要他钻进故纸堆,把握美国的脉搏,除此并无他路。
在阅读林达的过程中,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努力,努力地用心倾听一个国家的脉动,努力地在探究中感悟那十分细腻入微的理念,更为重要的是,努力地用平白的言语、优美的文笔来表达原本枯燥无味的史实,消除朋友和读者的阅读障碍,以期能在历史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试看如下文字:“后来的大批移民,其状况并不比他们(先前的移民)好多少。英属殖民地的开发是从北方开始的,大多数移民落脚的地方,冬天都相当寒冷。后来者除人多势众一些,所有的问题还是要每一个人自己去解决。他们的房子还是林中的树木。他们与奔跑的野兽之间,谁是谁的食物,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他们幻想中的农田,还是长满灌木和荆棘的处女地。他们的种子和工具却还在海上漂泊的商船里。冬天却不肯推迟脚步,坚持要如期而至”。寥寥数语,形象又俏皮,还原了最初移民面临的困境,丰富了史书一笔带过的历史细节,也让读者感同身受,心生悬念,不由得追着文字行进。
我还感觉到,书信体的表达,也让读者分外亲切,那犹如朋友间的促膝长谈,说的是家常话,道的是天下事,论的是自然理,来往之间,境界已然提升于无形。三种人称的自然转换也颇费苦心,为你讲述,历史人物的言行,替你设问,仿佛知晓你的心思,帮你分析,阐述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如此,我自是手不释卷了。
7
林达是真的有话要说啊,触动太深了。
我想,当初出版社将他的书信结集出版时,选用“近距离看美国”为副书名,大概没有想到,林达的文思如泉涌,“近距离看美国”也先后成为三本书书名的后缀,更没有想到,这些有价值的书竟有那么多的“识货者”,因而一印再印——比较前后几次印刷的《历史深处的忧虑》,可以看出,因为《总统是靠不住的》和《我也有一个梦想》的出版,后来印刷的此书副书名里,才有了“之一”二字。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怀疑这些“信件”的真实性,不是说内容,而是以书信体表达的形式——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书信成为一种古典的诗意,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中,今天已没有多少人写信了吧,更别提动辄上万字的信了。我总疑心采用这种形式,是作者和编者的良好用意。无论事实怎样,我享用了一席心灵盛宴,而这,才是最重要的。我甚至愿意相信林达是上苍派来的天使,他的这些书信就是写给我这样的人,给予我们启蒙和引导的。
于是,便不难理解那么多的巧合会自然发生:在他写美国的司法制度时,恰好出来了个辛普森案,林达通过对现成的这个案子审理过程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简单结果之前的多种可能,至为重要的是,让我们对美国的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的运行有了直观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而他写美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时,正值总统大选年,克林顿谋求连任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林达并没有流水账式地记叙克林顿及其竞选班子的言行,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几十年前的总统尼克松,通过解剖这个“反面”典型,道出了更替的是总统、不变的美国政府的权力结构和运作模式,以及美国社会更广泛更深层的内容,让我们透过纷繁热闹的表象,看出了一些门道;当他关注美国种族问题相关联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时,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新片《阿姆斯达》(又译《断锁怒潮》)刚刚上映,林达信手拈来,详叙支撑影片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背景,也让读者透过这些精彩动人的故事,看到在这个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其是弱势人群如何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着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
快意阅读之余,我不由得感叹:结识林达和他的文字,是缘分。
8
合上《我也有一个梦想》,我心潮难平。忽然想到,几年前云南人民出版社也曾出过林达的书,不如找来一阅。市面上此书绝迹久矣,我于是联系云南人民出版社发行部,让私交甚好的段兴民老师想办法找了一本寄来——这本书便是《在边缘看世界》,是林达的散章合集。
如果我最先接触林达是通过这本书,没有什么好说的,只一个字:棒!但我是遍阅其“近距离看美国”三部曲及《带一本书去巴黎》后,才读到此书的,感觉就复杂了。说是“在边缘看世界”,其实还是对美国诸方面的叙述和剖析,不过全书并无统一的主题——如果说林达的其它书是长篇小说,这本只能算小小说集了。它对美国社会的描述不是浮光掠影,而是既富有情味又引人深思,这使得它从同类书中脱颖而出。
但是,我却从中看出了缺憾。大约这些文章先发表于网络或报刊,不时有“前天”、“今年”字样出现,但收入书中却未做技术修改,让人困惑。同样的原因,导致不同文章的观点甚至事例的重复,感觉不爽。还有,许多材料大约是“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边角余料,此次用上了,有点炒冷饭的意思;一些观点欲言又止,是怕看过他的书的读者烦吧(嫌重复),但会让没看过他的书的读者有莫名其妙之感了……
我知道,我这是苛求贤者,内心里,我还是充满了感激之情的。我认为,林达以及这些出版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盗火者和举烛人。我为能和他们生活在一个时代而庆幸,而骄傲。
9
也算是“心里有,眼里就有”吧,看过林达的书不久,我便注意到了朱学勤写的有关林达的文章。朱学勤与林达夫妇相识,他笔下的林达正符合我的想像,也让我看清了自己痴迷于林达文字的一部分原因。
林达初到美国即打定主意,离华人而行,扎根美国社会的最底层,到远离城市的南方农村,第二次“插队落户”。他们的邻居是最底层最普通的美国人,其中不乏黑人,甚至是参加过“三K党”的美国农民。在与邻居们的交往交流中,他们突破了聚居城市的留学生们的狭隘视界,也发现了教科书里天天在教导人的荒谬成见。这促使他们提笔,见所见而写,闻所闻而写,随兴而起,随兴而止。然而就是这样低调平实的眼见为实、民间而自由的写作,反而写得很好,写出了一个真实的美国。
不过,写作只是林达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劳作谋生的方式同样深深吸引了我。林达原来的专业与艺术有关,其绘画很是耐看,这一点,读者从《带一本书去巴黎》中的插画可以领略一二。然而,他们的劳作方式不是在地铁站为路人画肖像或卖画,而是彻底的体力劳动与自食其力。从五月到十一月,他们开着装满各种小艺术品的货车,走府过县,赶集出售,多与美国的乡下人打交道。半年下来,数数挣的钱够一年食用,他们就安心收工,回到自己的老屋,砍一点自家林子里的劈柴,点炉子生火,在火炉边阅读、画画、写作。来年依然如此,过着清贫而丰富的生活。
朱学勤认为,林达的书在知识界很难出现,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所写的书教人如何写作——健康的书籍来自健康的写作,而健康的写作只来自健康的生活。他要求学生重视这些不是用来评职称,而是在自家火炉边用自家劈材取暖所写成的通俗读物,并将林达的书列为研究生入学后的首选参考书目。心仪朱先生很久的我,不知不觉中,已然做了一次他的学生。
10
《当沃尔玛来到小镇》,作者丁林。这篇文章发表于《南方周末》“文学”版,当时觉得写的很好,我就剪下留存了。而在我通读林达的文字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这篇文章,觉得很熟悉,文笔,风格,以及文章后面那颗敏感于外物缜密于思索的心——丁林,是不是就是林达?
果然就是。我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却无从向他人表白。惊喜的事情还在后面呢,2004年4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林达的新著——《一路走来一路读》,而《南方周末》在“视点”版也为他开设了专栏,《科学精神与人命精神》、《冬日里的铃声》、《小农业与大农业》……这些文章延续了林达的视角和水平,又加入了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关切——我可以想象,丁林虽远居异国他乡,但知识分子的秉性未变,身在自家炉火前阅读、绘画和写作,心却与中国法律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紧紧相连。
自此,我得以与“林达”再续前缘。更为重要的是,我发现“林达”并不孤单,不信你看这个名单:朱学勤、秦晖、徐友渔、崔卫平、何家弘、梁治平、贺卫方、蔡定剑、乔新生、刘星、薛涌、秋风……
他们,如暗夜的星斗,照彻我们的内心。
11
林达,谢谢你!
(转自天涯网)
Thursday, November 11, 2004
Remembrance Day
上个周末的时候,各种商厦的门口就开始有人兜售一种红色的小纸花,今天更是几乎全城人民都把小红花佩戴在襟上。我后来了解了一下,原来小红花代表的是罂粟花。一次大战期间,有一次在一块罂粟地里展开了一场浴血奋战,从此,鲜红的罂粟花就成了一次大战的象征。纪念日前夕,小红花通常是残废退伍老兵用纸编扎的,为慈善活动筹款。除了佩戴小红花,还有很多机构今天停工一天,国旗降半旗,一些城市有列队游行,演讲,向阵亡将士墓地或纪念碑默哀献花等仪式。
我在中国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个纪念日。看过凤凰卫视制作的《全球华人之旅》其中一辑,《中国人在加拿大的历史》,讲及华裔退伍军人的故事。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却成为加国华人移民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战后的加拿大终于废除了对于华人的歧视性政策,从1947年开始承认华裔的公民权。而直接导致这种变革的,是为国家浴血奋战的600多名华裔军人。二战爆发时,加拿大作为盟军一员参战。因为害怕华人由此取得公民权,华裔青年没有被应召服兵役。但华人以德报怨,自觉购买了20万政府发行的战时公债。尽管不能合法应召入伍,很多华人青年仍想尽办法, 自愿从军。”
《全球华人之旅》讲及加拿大华人的有很多个专题,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上面的一辑。我一直都记得最后一幕,纪念日当天,华裔的退伍老军人们自豪的走在游行队伍中,接受全加拿大国民的致敬。
一直觉得战争之于民众,从来就没有赢家。不过往往很多时候,尊重和承认,却要用鲜血和生命换取。我在想,在地球上,有地理差异就会有种族差异,有种族差异就会有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有价值观差异,有价值观差异就会有利益差异,有利益差异就会有纷争,有纷争就很可能要诉诸战争。人类上千万年的进程,没有战争的日子屈指可数。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现代文明在狂轰滥炸中支离破碎。
不知道人类进化到哪一天,才不需要用战争沟通。那时候还会有国家的概念吗?我在痴人说梦了。让逝者安息吧。
I remember, I respect.
Sunday, November 07, 2004
Workshop手记
这边有各种各样类型的workshop 和employment centre。有私人的,社区的,和政府资办的,全部对新移民免费开放。
我参加的是加拿大政府人力资源部资办的,叫Job Search workshop,在各个区都有分部。导师Natalia, 长得很年轻,一看就是敬业爱业那种。后来我才知道她也不是本地人,十二年前来自俄罗斯,今年四十五岁,从事职业辅导四年多了。无独有偶,上个月到YMCA听课,导师也叫Natalia,口音很重,看来也是俄罗斯人了。
不同的种族移民海外总是聚居在不同的地区。例如,Scarborough,是华人天下,有各种各样的中餐馆和超市,号称新中国城。而我住的地方,我后来发现,大概是欧洲人的地盘。
房妹认识一个住在附近的朋友,是葡萄牙人;我们那个坏房东,推测是摩纳哥人;而这次workshop, 我们这个小组有八个人,六个全是女的,还有一对夫妇。(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阴盛阳衰,我想大约是不是男人不屑于参加这种辅导?)其中两个俄罗斯,一个乌克兰,一个塞尔维亚,一个波兰,一对罗马尼亚。(女的超漂亮!男的超英俊!可惜没有借口照个相)除了那对罗马尼亚的夫妻,其他人沟通好像很融洽。我后来查了一下,原来他们同属于斯拉夫语族。而罗马尼亚语则属于拉丁语族,怪不得小两口法语比英语好,害得我也只好用我不咸不淡的法语和他们说话。
毫无例外,我又成了另类。发现自己很奇怪,老是自己地方呆不住,非要到别人的地盘里去瞎折腾一遭。
Workshop的内容林林总总,其中我觉得最有用的是有很多handouts,包括各种各样的求职写作范本。这边找工作的信件非常繁复,有cover letter, resume, followup letter, thank you letter, acceptance letter,rejection letter,缺一不可。其实当中内容重重复复的,加拿大人也真是有耐心。没办法了,入乡随俗,这里特点就是慢,个个优哉游哉的。
再说一个事情。有一天上课,讲到劳工法。其中包括产假问题,现行安省的法例是89周。(包括配偶的休假)大概因为在座的大部分是女性,Natalia特意在这个问题多讲了一会。
她很“义愤填膺”地说,“这个89周是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争取回来的,92年之前产假只有半年!在座很多人都当过母亲吧,都知道产后半年就上班是一件多么不人道的事情...”
听得我心里直发犯怵,“还不人道?!我怎么记得中国只有三个月呢?还是因为我事不关己,孤陋寡闻...”
这时候我旁边的塞尔维亚同学更是一鸣惊人,“大家知道我当年休了多久产假吗?五年!”
天呀!我几乎当场晕菜。
然后大家就开始热烈讨论起来。大约都是半年到两年不等,还有各种各样的补助。她们问到我,我也只好怯怯的说,“我不是很清楚,中国大概是三个月吧。” 大家都沉默了。最后还是Natalia圆了场,“中国不是一个鼓励生育的国家。”
是的,人满为患,食不果腹。人道,只成了奢侈之谈。
去年一帮朋友聚会,大家聊起出国的事情。
有人问,“哎,怎么还不出国?”
答曰,“出国干吗?”
再答曰,“出国生孩子呀!”
这个松鼠比人还多的国度,什么时候咱也把这提到议事日程。嘿嘿。
Sunday, October 31, 2004
似水年华
视而不见别的美,生命的画面,停在你的脸
不曾迷的那么醉,不曾寻的那么累
如果这爱是误会,今生别的事,我不想再了解
年华似水,匆匆一瞥;多少岁月,轻描淡写
想你的心,百转千回;莫忘那天,你我之间
看《似水年华》,没想到第一集和最后一集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还是这个城市,还是这样秋凉的夜,还是你。只是咫尺天涯。“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 我将所有的往事整理,时间却不肯放弃某些东西。看着镜子里那张熟悉又陌生的脸,转眼间,时光真的如流水么?
那年夏天,芳草萋萋;
你看见了么?是云淡风轻的夏日,灵犀可曾意相通?阳光下笑颜如花的女孩,是谁让你的芳心砰然悸动?
你看见了么?是红叶落索的秋日,鸿雁可曾寄相思?微风中裙裾飘扬的女孩,是谁让你的眉宇间有淡淡的忧愁?
你看见了么?是北风萧瑟的冬日,情思可曾暖心窗?山顶上凝望远方的女孩,是谁让你的眼神如此迷离恍惚?
你看见了么?是夜雨连绵的春日,星语可曾还心愿?不撑伞游走四方的女孩,是谁让你的泪水在雨中流淌?
那年约定,聚散依依。
执著的人儿啊,是谁和谁的故事在黑夜叹息?是谁和谁的爱情在泪眼婆娑?
执著的人儿啊,是谁和谁的故事等老了红颜?是谁和谁的爱情等尽了相思?
是那样的一个背影,一个眼神,一个呼吸,一个坚定,一个忘却...那样的,似水年华...
Wednesday, October 27, 2004
季节·时光
早上孤伶伶地醒来,四周弥漫的寒气让身体越发倦怠。撑开疲乏的双眼,窗帘的边缝处透进几缕光线,时间都溜进来了。还是起来吧。把窗帘撩起,玻璃上一层茫茫的雾气。昨夜又是连绵雨,遍地凋零的秋叶,满眼寂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季节让人明白很多事情是无可奈何的。从前的从前,我们相遇;后来的后来,我们分离。百转千回,世事难料。在四季轮回中走过,如今心都有些老了,于是只能把曾经满腔的热情化作些许无谓的文字。
朋友提醒说,下周开始冬令时。连秋也去了,转眼便入冬。
我的家乡不下雪。只是今年,怕是要在大雪纷飞的异乡过冬了,不知是什么一番景象。孤独的寒冷,会不会比季节的气温还要低?心头戚戚。
倒是房妹得知冬令时很高兴,她说可以多睡一小时。
偷得一时三刻,我们便狂喜。
Saturday, October 23, 2004
经典回响(引)
Scarborough Fair
斯卡布罗集市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问尔所之,是否如适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彼方淑女,凭君寄辞
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 伊人曾在,与我相知
Tell her to make me a cambric shirt 嘱彼佳人,备我衣缁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Without no seams nor needle work 勿用针砧,无隙无疵
Then she wi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伊人何在,慰我相思
On the side of hill in the deep forest green 彼山之阴,深林荒址
Tracing of sparrow on snow crested brown 冬寻毡毯,老雀燕子
Blankets and bed clothes the child of maintain 雪覆四野,高山迟滞
Sleeps unaware of the clarion call 眠而不觉,寒笳清嘶
Tell her to find me an acre of land 嘱彼佳人,营我家室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Between the salt water and the sea strand 良田所修,大海之坻
Then she wi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伊人应在,任我相视
On the side of hill a sprinkling of leaves 彼山之阴,叶疏苔蚀
Washes the grave with slivery tears 涤我孤冢,珠泪渐渍
A soldier cleans and polishes a gun 昔我长剑,日日拂拭
Sleeps unaware of the clarion call 寂而不觉,寒笳长嘶
Tell her to reap it with a sickle of leather 嘱彼佳人,收我秋实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And gather it all in a bunch of heather 敛之集之,勿弃勿失
Then she wi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伊人犹在,唯我相誓
War bellows blazing in scarlet battalions 烽火印啸,浴血之师
Generals order their soldiers to kill and to fight for a cause 将帅有令,勤王之事
They have long ago forgotten 争斗缘何,久忘其旨
Sleeps unaware of the clarion call 痴而不觉,寒笳悲嘶
Gleensleeves
绿袖风
Alas my love, you do me wrong 我思断肠,伊人不臧。
To cast me off discourteously 弃我远去,抑郁难当。
I have loved you all so long 我心相属,日久月长。
Delighting in your company 与卿相依,地老天荒。
Greensleeves was all my joy 绿袖招兮,我心欢朗。
Greensleeves was my delight 绿袖飘兮,我心痴狂。
Greensleeves was my heart of gold 绿袖摇兮,我心流光。
And who but my Lady Greensleeves 绿袖永兮,非我新娘。
I have been ready at your hand 我即相偎,柔荑纤香。
To grant whatever you would crave 我自相许,舍身何妨。
I have both waged life and land 欲求永年,此生归偿。
Your love and good will for to have 回首欢爱,四顾茫茫。
Greensleeves was all my joy 绿袖招兮,我心欢朗。
Greensleeves was my delight 绿袖飘兮,我心痴狂。
Greensleeves was my heart of gold 绿袖摇兮,我心流光。
And who but my Lady Greensleeves 绿袖永兮,非我新娘。
Thou couldst desire no earthly thing 伊人隔尘,我亦无望。
But still thou hadst it readily 彼端箜篌,渐疏渐响。
Thy music still to play and sing 人既永绝,心自飘霜。
And yet thou wouldst not love me 斥欢斥爱,绿袖无常。
Greensleeves was all my joy 绿袖招兮,我心欢朗。
Greensleeves was my delight 绿袖飘兮,我心痴狂。
Greensleeves was my heart of gold 绿袖摇兮,我心流光。
And who but my Lady Greensleeves 绿袖永兮,非我新娘。
Greensleeves now farewell adieu 绿袖去矣,付与流觞。
God I pray to prosper thee 我燃心香,寄语上苍。
For I am still thy lover true 我心犹炽,不灭不伤。
Come once again and love me 伫立垅间,待伊归乡。
Greensleeves was all my joy 绿袖招兮,我心欢朗。
Greensleeves was my delight 绿袖飘兮,我心痴狂。
Greensleeves was my heart of gold 绿袖摇兮,我心流光。
And who but my Lady Greensleeves 绿袖永兮,非我新娘。
Hotel California
加州旅馆
On a dark desert highway cool wind in my hair
Warm smell of colitas rising up through the air
Up ahead in the distance I saw a shimmering light
My head grew heavy and my sight grew dim
I had to stop for the night
There she stood in the doorway
I heard the mission bell
And I was thinking to myself
‘This could be Heaven or this could be Hell’
Then she lit up a candle and she showed me the way
There were voices down the corridor,
I thought I heard them say...
Welcome to the Hotel California
Such a lovely place
Such a lovely face
Plenty of room at the Hotel California
Any time of year, you can find it here
月黑大漠路迢迢,风高凛冽客思归
人倦眼乏昏欲睡,闻香忽见灯火碎
但见有女娉婷立,耳畔钟声如乐起
天堂地狱两相忘,浑然不似在人间
秉烛引路过画廊,人声嘈杂迎客至
加州客栈诚待客,虚位以侯游子回
Her mind is Tiffany- twisted, she got the Mercedes bends
She got a lot of pretty, pretty boys, that she calls friends
How they dance in the courtyard, sweet summer sweat.
Some dance to remember, some dance to forget
So I called up the Captain,
‘Please bring me my wine’
He said,’We haven’t had that spirit here since nineteen sixty nine’
And still those voices are calling from far away,
Wake you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Just to hear them say...
Welcome to the Hotel California
Such a lovely place
Such a lovely face
They livin’ it up at the Hotel California
What a nice surprise, bring your alibis
衣香鬓影佳人意,玉郎终始为君来
放歌纵舞前廊院,香汗淋漓未尽欢
纵使笙歌能醉月,情未忘我怎忘情
便向校官索美酒,经年未备意阑珊
午夜梦回旧馆舍,声声呼唤充耳闻
倦鸟羁留深林久,此间乐哉不思飞
Mirrors on the ceiling,
The pink champagne on ice
And she said ’We are all just prisoners here, of our own device’
And in the master’s chambers,
They gathered for the feast
The stab it with their steely knives,
But they just can’t kill the beast
Last thing I remember, I was
Running for the door
I had to find the passage back
To the place I was before
‘Relax,’said the night man,
We are programmed to receive.
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宝镜倒映烛影晃,寒冰装点酒色红
宾客齐至成盛筵,佳人美酒俱添光
轻启朱唇惊四座,投杯停箸不能食
钢刀银叉手中持,心魔犹在不能消
自我羁押成囚徒,吾辈颓然尚不知
闻言仓皇寻旧路,四顾茫茫无着处
明朝更向何处去?更者悠然言少歇
纵然我辈长别离,此生有命不能弃
前路漫漫归旧旅,生此回环无尽时
Friday, October 15, 2004
当才子遇上佳人
徐志摩说,“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惊讶,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古往今来,才子佳人,苦苦相寻。
话说旷世才情之如尼采与莎乐美,张爱玲与胡兰成,徐志摩与林徽因…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情事过后,最后留下是什么?
孤独的哲学家尼采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便是疯狂热恋上莎乐美,然而也只持续了半年;魅力无限的莎乐美,一生与众多哲人艺术家相映成辉,易卜生、尼采、里尔克、佛洛伊德,然而她最持久的性爱伴侣,却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待人宽厚的医生。
张爱玲与胡兰成苦恋一场,最后在异乡孤独终老,离去时身边没有任何人;胡兰成也说过类似的话,“千万年里千万人中,只有这个少年便是他,只有这个女子便是她,竟是不可以选择的”,只是这话不是说给张爱玲的,是说给他的相亲来的原配,玉凤。他自言,幼时的啼哭给母亲,成年的哭泣给玉凤。想不到胡兰成一生追云逐凤,最后的最后,却是“中国文明里的夫妻之亲,竟是荡荡莫能名”。相信这是他身边所有才女淑女终未能至的境界。
再说徐志摩,与林徽因苦恋不成,又迅速与陆小曼堕入情网,排除万难终于结合。后两人生活出现经济问题,窘迫尴尬。天妒英才,一场空难,万事归零。也许是最好的结局。否则我很怀疑到了后来的后来,徐志摩会不会像胡兰成一样大彻大悟,深切怀念他的张幼仪?林徽因,总觉得这女子聪明绝顶,从一开始就看透缠绵情事不过是镜花水月。拒绝徐志摩,不过是不想成为下一任张幼仪。不嫁诗人嫁学者,与梁思成白头偕老,一度成为学坛佳话。不难想象,要与敏感多情的才女相处,梁思成必然也是宽厚包容的。婚后当林徽因坦言爱上金岳霖,梁思成最后告诉林,“你是自由的,你可以再选择,如果你选了金,我祝你幸福。”君已至此,夫复何求!
大抵我们心里总是盼望冥冥中的“相遇”,总是希望才子佳人双宿双栖。往往难如愿。事实是,两个有个性的个体,容易相互吸引,欣赏,却难过日子。我常常在想,好比是最有品位的香水,却也无法取代丰盛晚餐的飘香。你可以不用香水,你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吗?
不要为了一场相遇误终身吧。
Thursday, October 07, 2004
带一本书,从美国到巴黎(转)
林达写过三本有关美国的书:《历史深处的忧患》、《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个梦想》。这些书深入浅出,不是专业著作,却比专业著作更能帮助中国读者了解美国的社会,美国的制度。我把这三本书列为研究生入学以后的首选书目。现在林达推出了第四本:《带一本书去巴黎》。她以一个经历过美国生活磨炼的中国人眼光看法国,看出了很多门道。我恰好这个学期开设一门新课,牵涉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对比,于是再把这本书列为这门课的参考书目。我看重这些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接触了不少赴美留学的同代人,多数让我失望,只有林达选择的这条写作道路令我惊异,由惊异而生敬佩。
我与林达五年前偶然相识。我见过他们夫妇生活的美国农家环境,实地体验过他们的生活。林达回过一次上海,我请她来学校与我的几个研究生见过一面。她只要求与学生随便聊聊,不要有一本正经的学术礼仪,她受不了这个。
林达初去美国,即打定主意,离华人而行,扎到美国社会的最底层,到远离城市的农业地区,第二次“插队落户”。我到那里的时候,曾惊讶他们的生活勇气:南方农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是一个百年前的老屋。没有院墙,却有一个将近五十亩的老树林。我羡慕他们有那么好的树林,可惜华人、留学生集中在大城市,都不愿意屈尊居住这样带树林的老屋,尽管这里的房价只相当于城市里的十分之一。我在那个树林里散步,能看到野鹿出没,也能看到北美小狼的踪迹。听林达说,在他们放洗衣机的那个陈年小谷仓,有一次把手伸进洗衣机,还碰到过一个冰凉的身体在蠕动,估计是响尾蛇。离他们最近的邻居也在好几里路之外,而且没有一个华人,却有像“汤姆叔叔”那样的黑人,还有六十年代参加过“三K党”的美国农民。就是这些邻居告诉他们的美国往事,使他们突破了聚居城市的留学生们的狭隘眼界,也发现了教科书里天天在教导人的荒谬成见。他们最早萌发冲动,以书信体写作那三本有关美国历史和现实的书,就是这样开始的。
林达原来的专业就与艺术相关,能写,也能画。前三本书里没有插图,此次《带一本书去巴黎》,第一次出现她自己手绘的插图——巴黎市景和建筑,也很耐看。她选择的生活方式是:半年劳作,半年写作。她的劳作并不是我们在美国经常见到那种艺术家在地铁车站给人画肖像或卖画,而是彻底的体力劳动与自食其力。她开着一辆运货车,外形有点像中国常见的“依维柯”,里面装满各种小艺术品,走府过县,赶集出售,多与美国的乡下人打交道。有时候长途跋涉,要越过好几个州界。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圣诞来临,有两个小贩从南方开车来波士顿看望”。他们为“小贩”二字笑弯了腰,却喜欢这样的称呼,觉得很贴近“劳动人民”身份,他们害怕被看成是专业学者、专业作家或艺术家。夏天我去南方,也曾经跟车到一个地图上查不到地名的小地方,“赶”过一次“集”。车停稳,先搬出众多木板搭制简易货架,将待售的艺术品一一摆上;天一黑则把这些货架还原为长短不一的木板,收回车内。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他们笑话我是“中国干部参加美国劳动”。赶集的日子从五月到十一月,天冷叶子一落,数一数半年挣的辛苦钱够一年食用,他们也就安心收工不干。从秋天到冬天,他们是回到老屋,砍一点自家林子里的劈柴,点炉子生火,在火炉边阅读、画画,写作“我有一个梦想”或者“带一本书去巴黎”。
他们在美国的生活,有一点波西米亚气息。和所有去美国的华人一样,他们当然也有“美国梦”。这个“梦”很简单,只是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劳动,自由地写作。他们没有精神负担,一定要挣出一个脸面带给中国老家看,也因为生活在底层,比那些挤在城市里的留学生更能看到一个真实的美国社会。他们只是见所见而写,闻所闻而写,随兴而起,随兴而止。只是一个低调、平实的眼见为实,民间而自由地写作,倒反而写得好,写出了一个真实的美国。
我在那里的时候,不免与那些在美国校园里跟随美国教授突然拔高音调的留学生辩论,也有过与从前的落难挚友后来成美国老板的成功人士意见不合,拂袖而去。但是到了南方,到了那个乡间小屋,在那个老树林里走一走,就算见到北美小狼的脚印,心态却反而平静,用他们的话来说,改正了我的中国病:“刚忿”。我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小屋了,却怀念他们那种清贫而丰富的生活。我因此而要求学生要重视这些并不是用来评教职,而是在自家火炉边用自家劈柴取暖而写成的通俗读物。这样的书,在知识界很难出现。我甚至认为,在南方农舍,比在哈佛的日子能教给我更多的东西。不仅仅是书,更重要的是怎么写作。健康的书籍来自健康的写作,而健康的写作只来自健康的生活。
附:文化家园笔记之七:心在路上——小记丁林
作者:古尔浪洼
丁林和林达的文章都爱读,前者的文章在网上流传甚广,后者的书在读者中颇富盛名。但近日我却突然读出一团迷雾来。这迷雾不是因为两人的文章,而是这两人的关系。当初以为丁林和林达没有关系,后来发现不是,好像丁林就是林达,再后来,有朋友告诉我,丁林不是一个人,是两个人,是林达夫妻两位一体的笔名。这真是一种奇怪的阅读感受。
林达出版过的书,我见过三本:《历史深处的忧虑》《 我也有一个梦想 》《总统是靠不住的》。前三部书被称为“近距离看美国”三部曲,在读者群中影响巨大,其对美国社会、民主、制度的描写和阐述,深入浅出,耐人咀嚼。后来据说还出过一本叫《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文集,这本书出版较晚,较前三本书影响力要小的多。
作者很低调,书没有前言,没有序,没有跋,突然就开始了,而后突然就结束了。这种出书的方法,要读者选中和喜欢,就只能完全靠文字的功力了。但也正是作者的这种过分低调,引发了我的好奇,所以吃过了鸡蛋想看鸡的我,便到处找起作者的介绍来。结果找来找去,一无所获。后来,还是在朱学勤先生的文章中找到蛛丝马迹。在《从“五月花“到“哈佛”》中,朱先生有这么一段文字:
“圣诞节到了,我的南方朋友从佐治亚 —— 即中国人很熟悉的小说《飘》的家乡,长驱三千英里,开车两天来看我。而他们夫妇写的两本介绍美国社会、政治、文化的书,那一年在中国也上了热点图书排行榜,《历史深处的忧患 —— 近距离看美国》和《总统是靠不住的》,已经为中国读书界熟悉。那两本书写得好,与他们的生活状态有关,抵美多年,他们以小贩为生,在草根层摸爬滚打,一点没有在美留学生阶层的那些坏毛病。夫妻俩遥闻哈佛大名,却总是自认为是南方的乡巴佬,轻易不敢来,这次乘着我在那里,就到哈佛来探头探脑了。因此,我戏称这一年的圣诞是“两个小贩到哈佛”,而他们对我的报复,则是带给我一本《总统是靠不住的》,扉页赠言居然如此回敬:“ 1997 年圣诞:哈佛不读书纪念 ! ”他们开车载着我东跑西颠,走了很多我平时因没车而到不了的地方。那一个礼拜,我果然读不成书了,这一对小贩夫妇开心得哈哈大笑。”
这一对夫妇,就是林达夫妇。不过,从朱先生的文章中透露出来的情况来看,林达夫妇竟然是一对小贩,这与我当初的想像大相径庭。我认为,这两位至少也是个学者,在某个著名的大学里当教授,或者做访问学者。但结果竟这样出乎我的意料。这多多少少在我的心理上形成了一个落差。不过我同时也对这对“小贩”夫妇存疑。若真是小贩,他们怎么有那么充裕的时间和闲情来写东西呢?可能是朱先生对林达夫妇太熟悉了,所以才有此戏称吧?!
后来继续寻找,在朱学勤先生的的著作《书斋里的革命》里一篇叫《小概率事件》文章中,再次看到了他对林达夫妇的描写,这次写的稍微清晰明白些:
“我到了美国,去了南方,在佐治亚州一个偏僻农舍里,与写作《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个梦想》的林达夫妇畅谈了三天。”
看起来这回没错了,竟而是在“偏僻农舍”里见到林达夫妇。看来不是小贩,也是农民了。
再找。我终于又在朱先生的《带一本书——从美国到巴黎》中,读到了关于林达的比较完整一点的叙述,其中肯定性地说明了,林达夫妇确实是一对小贩,他们就住在美国的乡下比较偏僻的地方,挣扎在美国生活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半年劳作,半年写作”。其中,朱先生对林达夫妇贩卖生活还有一段比较细致的描写:
“车停稳,先搬出众多木板搭制简易货架,将待售的艺术品一一摆上;天一黑则把这些货架还原为长短不一的木板,收回车内。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他们笑话我是“中国干部参加美国劳动”。赶集的日子从五月到十一月,天冷叶子一落,数一数半年挣的辛苦钱够一年食用,他们也就安心收工不干。从秋天到冬天,他们是回到老屋,砍一点自家林子里的劈柴,点炉子生火,在火炉边阅读、画画,写作《我有一个梦想》或者《带一本书去巴黎》。”
待确认清楚丁林夫妇确实是一对小贩之后,相反,我却没有失望,反而有一种羡慕和欣慰。“半年劳作,半年写作”,这是多么好的一种心态,也是令我对当初产生那样的想法感觉到惭愧。这种“只是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劳动,自由地写作”的简单生活方式,其实比那些追逐名利的学者们的生活方式更令人崇敬。“见所见而写,闻所闻而写,随兴而起,随兴而止。”这种低调、平民的写作方式,也许更值得我们尊敬。他们的人格力
量和追求,他们那种“清贫而丰富”的生活,其实更加令人相往。
我认为我的追寻到此也就告一段落了。不料不独我吃过鸡蛋之后对下蛋的鸡感兴趣,其他的读者们也有类似的爱好。
今年年初,在关天,有位网友写了篇帖子,进行林达探秘。这位网友这么一招呼呼,一下子点燃了藏在大家心中的激情,呼啦啦,上来一大帮,各抒己见,各供材料。但可惜,各位读者对于林达夫妇的了解,也就仅止于我所了解的水平,再多,似乎也没有了。
不料,山穷水复疑无路之际,却突然柳暗花明起来了。这所谓的“柳暗花明”就是:竟然因为这帖,引出了在关天潜水的林达夫妇。更让人们惊喜的是,他们非常难得的,在这里做了一翻“自我交待”,约略追述了自己的过去,还谈到了他们的现状。我读到之后,倍感欣喜。却不料,喜之过早,后来林达夫妇却要求版主删去了他们的那段“自我交待”。后经过百般努力,我终于获得了他们当初贴的那段文字,录在下面,供当初未能得见的网友一饱眼福:
“诸位,别猜了,我坦白交代了吧。我们夫妇俩,叫丁林也罢,叫林达也罢,都不过是为了发表一些话非要一个名字不可时,起的一个名字。男的原来姓丁,女的名字里有一个林。通常都是女的写头一稿,所以仔细的人看得出有女性的痕迹。之所以不怎么“秀”,实在是没什么可“秀”的。读者诸君读了,觉得有道理,对那些故事留一个印象,我们就满足了;觉得没道理,骂一声,也没什么不可。
我们俩是中学同学,朱学勤先生文中提到的刘海生老师就是我们上海复兴中学的老师。
我们俩在黑龙江小兴安岭插过队,干农活,还放过马。后来回上海,男的是街道工人,女的干过几年建筑队木匠。文革结束进大学,学的都是“工科”。女的毕业后又考了研究生,师从陈从周先生。后来我们两人都在大学里工作,但不久就都辞职了。那是大概1987,88年的事情。此后就都在建筑工地上打工,当然,有点书本和技术底子,活儿比一般小工要轻得多,但是和工人们一起住工棚,却是当然的事。这样直到91年偶然的机会出国,机缘还是打工。
出国后,干的活在农业、仓库、建筑、运输等等的边缘,就是说,在老板手下你该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也上过一点课,很杂。读书,也很杂。“小贩”一说,还真是准确的说法。在各地小镇的地方节庆上,摆一个“摊”,卖小玩意儿,比如自己做的小东西,工艺品之类。相当于赶庙会。如此谋生不易,所以我们俩还得有一人维持一份固定的job,每天上班。如此谋生的好处是,走遍了南方的小镇,习惯了黑白红黄乡下人。
最怕的是,编辑在我们的“名字”旁注:学者。非得是学者才有credit吗?不是学者能不能有常识?我们早不是什么学者。我们俩手上都是有茧子的。
最近我们俩在忙于自己动手盖房子,改善居住条件。DIY在这儿非常普遍。杰米•卡特总统是我们州的人,他老先生就喜欢空下来做做木工活的。我们觉得这挺好,你说呢?”
记得曾经读到过何清涟一篇文章,说人生宛如在路上行走,但各自在路上的境界却不一样。大多数人是“身在路上”,他们为自己设定的物质性目标所累,最后都难逃恺撒之悲;少部分人是“心在路上”,他们为心灵的自由而生活,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中,赋予人类文明以尊严与崇高,为人们留下许许多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丁林,就是那类为人们留下精神财富的人。
祝福丁林,希望他们在DIY的日子里,过的富足快乐!也许希望他们能够给我们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
(来源:转载自网上)
Monday, October 04, 2004
10 Ways to Marry the Wrong Person (Fw)
by Rabbi Dov Heller, M.A.
With the divorce rate over 50 percent, too many are apparently making a serious mistake in deciding who to spend the rest of their life with. To avoid becoming a "statistic," try to internalize these 10 insights.
#1.You pick the wrong person because you expect him/her to change after you're married.
#2.You pick the wrong person because you focus more on chemistry than on character.
#3. You pick the wrong person because the man doesn't understand what a woman needs most.
#4. You choose the wrong person because you do not share a common life goals and priorities.
#5.You choose the wrong person because you get involved sexually too quickly.
Sexual involvement before the commitment of marriage can be a big problem because it often precludes a fully honest exploration of important issues. Sexual involvement tends to cloud one's mind. And a clouded mind is not inclined to make good decisions. Of all the studies done on divorce, sexual incompatibility is never cited as a main factor. It is not necessary to take a "test drive" in order to find out if a couple is sexually compatible. If you do your homework and make sure you are intellectually and emotionally compatible, you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sexual compatibility.
#6. You pick the wrong person because you do not have a deeper emotional connection with this person.
#7. You pick the wrong person because you choose someone with whom you don't feel emotionally safe.
#8. You pick the wrong person because you don't put everything on the table.
Anything that bothers you about the relationship must be brought up for discussion. Bringing up the uncomfortable stuff is the only way to evaluate how well the two of you communicate, negotiate, and work together. Over the course of a lifetime, difficulties will inevitably arise. You need to know now, before making a commitment: Can you resolve your differences and find compromises that work for both of you? Never be afraid to let the person know what bothers you. This is also a way for you to test how vulnerable you can be with this person. If you can't be vulnerable, then you can't be intimate. The two go hand in hand.
#9. You pick the wrong person because you use the relationship to escape from personal problems and unhappiness.
#10. You pick the wrong person because he/she is involved in a triangle.
"Life isn't about the breaths we take, it's about the moments that take our breath away!".
Sunday, October 03, 2004
自然宪章 (转)
最初我只想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的。在北美的阿拉斯加荒野上,生长着一种以植被为生的老鼠,繁殖力很强,但是当它们种群繁殖过盛以致会对植被造成危害时,其中一部分成员的皮毛会自动变成鲜亮的黄色,来吸引天敌捕食自己。如果仍不足使它减少至适当的数量,老鼠们便会成群结队奔向山崖,相拥相携,投海自尽!
丫丫和老公从广州回来,说这次终于尝到了熊掌是什么味道,我不敢问丫丫好吃不,丫丫你不知道那真的是一个活生生的血肉有情之物的一只十指连心的手啊!我终于忍不住讲了下面的故事。
东北仙人桥养熊场,关了十余只熊,用于取胆,每天冷酷的白大褂用铁钩钩住熊颈,在熊的腹部用刀割一口,刀口上插一管,直通胆囊,当墨绿色的胆汁被抽出来时,无辜的熊大张着嘴剧烈喘息,这种酷刑从上午八点到十点。有的熊不甘凌辱,发生自残,它们自扒伤口,把肚肠拉出来,狂号着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向人类抗议!而熊场主却喊着:“快救熊掌,熊掌得活砍”!四周,所有的熊正发出撕心烈肺的哀鸣!
云南,几个猎人追一群斑羚,到了断崖前,猎人举枪,这时他们看到,一只最年长的斑羚走出来,低鸣几声,然后斑羚自动分成老年和青壮年两组,一只老斑羚率先出列,纵身跳下断崖,紧接着一只青年斑羚飞身出去,在老斑羚跳到最高极限时,青年斑羚恰好踩在它背上,猛力跳到对面山崖,而老斑羚则坠下深渊。就这样,它们一双双一对对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有的成功,有的双双跌落深谷中。在重有轻别离的人类面前演绎出最凄美壮烈的一幕。
还是一群猎人,正追杀一只藏羚羊,眼看走投无路,藏羚羊突然不再奔跑,而是面对猎人跪下了,奇怪畜生还会求生么?猎人未动恻隐之心,举枪将近在咫尺的藏羚羊打死了。解剖时发现,羊腹中有一胎儿。这是一个就要生产的母亲求饶是为了孩子。
这是一个导演讲的,他们为了取这样一景:在悬崖前,马收缰不住坠下山崖,英勇的骑士及时脱身。开拍前那白色良种马似有预感,每回距悬崖还有几米远时就拼死抵足仰面悲鸣!再不肯向前,导演命人用布蒙上马眼,生拉硬拽走向悬崖,马儿落下大颗大颗泪珠。开拍时它是被人生生推下山崖的。半小时后,六月的晴空突然飘雪,大片雪花掩埋了马尸。四野皆白,在场的人都心情沉重,拍摄只好暂停。
写到这里我很难过,没有人刻意多愁善感,如果我再告诉你,辞海中六月雪的解释居然是一种植物,意思是白马骨,你会不会理解我此刻又惊又痛泪如雨下?
谚语说:人类是唯一会脸红也应该脸红的动物。我只是凡世中一个无聊的男人,眼看着同类的无情无义和刀斧相向,无能为力惭愧不已!可是我有权利拒绝听到你们豪情万丈地宣布要征服世界。我当然也可以鄙视所谓的人定胜天!还有啊,那些我爱着也爱着我的人们再也不可以跟我诉说节日里的美味有熊掌猴脑甚或狍子,因为每一个被取熊胆的熊腹都有一条永不愈合的伤口。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不愈合的伤口。因为我知道猴子真的是一种居相爱,生相聚,死相赴的仁兽。因为我还想告诉你们狍子其实是一种好傻的动物,它一听到枪响,必然透过泪眼回头张望看谁要打它,以至轻易就被射杀。还有还有你们再不可以跟我说纯毛的披肩如何华美裘皮的质地如何保暖。我可以坚持野兽才有权力穿它们与身俱来的皮衣。我也总看见可可西里藏羚羊对楚马尔河的忧伤回望!每一次都让我心碎不已。
我还想用生态伦理学家约翰默尔的话来结束我所码下的字:“人类的爱,希望和恐惧与动物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就象阳光,出于同源,落于同地”。
“生命的每种形式都是独特的,不管它是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应该受到尊重;人类的行为必须受到道德准则的支配”。—世界自然宪章
Saturday, October 02, 2004
《路径依赖》后感
“不满意,但是我没有更多的选择。”这是最常听到的回答。我们也许会奇怪为什么如此多的人对自己毫不满意,却不试图去改变它。据我了解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我们已经习惯了某种工作状态和职业环境,并且产生了某种依赖性。
二、重新做出选择,会丧失许多既得利益,甚至大伤元气,从此一蹶不振。
第一种原因用一个经济学的词汇来表达:路径依赖,它是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选择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好的路径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而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就如厄运循环,可能会被锁定在某种低层次状态下。
以下的故事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概念,并且加深对其后果的印象。
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英尺8.5英寸,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标准,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这是英国的铁路标准,而美国的铁路原先是由英国人建的。那么为什么英国人用这个标准呢?原来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轨道的人所设计的,而这个正是电车所用的标准。电车的铁轨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他们是沿用马车的轮宽标准。好了,那么马车为什么要用这个一定的轮距标准呢?因为如果那时候的马车用任何其他轮距的话,马车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凹陷的路辙上撞环的。为什么?因为这些路上的辙迹的宽度是4英尺8.5英寸。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答案是古罗马人所定的,因为在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他们的军队所铺的,4英尺8.5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车的话,他的轮子的寿命都不会长。那么,罗马人为什么以4英尺8.5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等一下,故事到此还没有完结,下次你在电视上看到美国航天飞机立在发射台上的雄姿时,你留意看看在它的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这些推进器是由一家公司设在犹他州的工厂所提供的。如果可能的话,这家公司的工程师希望把这些推进器造得胖一点,这样容量就可以大一些,但是他们不可以,为什么?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是要用火车从工厂运送到发射点,路上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是比火车轨宽了一点,然而我们不要忘记火车轨道的宽度是由马的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可能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是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这就是路径依赖,看起来有几许悖谬与幽默,但却是事实。
职业生涯无法摆脱这种路径依赖,一旦我们选择了“马屁股”,我们的人生轨道可能就只有4英尺8.5英寸宽。虽然我们并不满意这个宽度,但是却已经很难从惯性中抽身而出。
以上是网上广泛流传的关于职业选择的忠告文章。我也曾经看到过有另外一篇短文针对这个“马屁股”的事实进行一番辩论,以证明文中航天燃料运送是无稽之谈。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也许都无法确切了解到底哪一个是真正的事实;但是,这不重要。科技数据也远不是作者或读者希望讨论的初衷,不是吗?职业生涯无法摆脱路径依赖,“不满意,但是我没有更多的选择”(或者,我不知道该选择什么),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却是最不争的事实。
首先追溯到职业选择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因素,学业选择。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我不知道我们中的大多数,有多少人能在当年高考的时候很明确而坚定地做出选择,还是不确定或无所谓地“随大流,读热门”?然后,四年或更多年以后,那些读了诸如“外语”之类等谈不上专业的专业的同学们,又都如何作出他们的就业选择?
很多时候是机缘的问题。即使看看Fortune or Foster上面行业顶尖人物背后的故事,最初的选择也往往充满了偶然性。
经常会面临要不要跳槽,要不要转行,要不要创业等转折的机遇,姑且撇开人的因素(始终是对自己价值观、性格和能力的了解最根本),只有当下的你最年轻。当下没有做的决定,或许将来也不会做了,因为成本只有越来越高。
当然,象我的一位朋友,在自己的领域快读完PHD的时候,却觉得“其实不太适合”。好像也是“没有更多的选择”,因为成本已经太高了。既然如此,那就赚回来!先用你所投资的,赚回你做下一个选择的成本。还有一生的时间,永远都来得及,只要你不放弃。
经常听说某某的妈妈退休之后去学钢琴了,或者法语班上那位可爱的老头儿,他们比任何人都要读得快乐!
实际上,成长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了解自己也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选择,就成了一个life long process.而选择职业,说到底不过是一个手段,我们最终选择的,是一种生活。
Saturday, September 18, 2004
人物剪影三:我的室友
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当今的小留学生问题在世界各地早就“臭名昭著”:挥霍、结党、飚车、同居、吸毒、卖淫…青春何其贱价!
我们也曾青春过,也曾叛逆过。也许幸好的是,当年的社会不象现在光怪陆离,充满诱惑;当年的我们没有多少金钱可以挥霍;不用背井离乡;还有家人关爱/管束。那么,没有当下这些实际上以留学经济为最终目的的学校和团体,不惜代价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我们的小留学生们是不是可以成长得更健康一些?
当然,环境只是诱因,所有问题终究是人本身的问题。
Apple,不是“小留学生”。她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女孩。和我有些相似,有几分懒惰,有几分马虎,有几分迷糊,很可爱。所以,两个傻乎乎的大小女孩,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
我记得当初她问我的第一个问题,“你也是一个人过来啊?你有没有哭啊?”“当然有啊,第一个星期天天晚上掉眼泪呢”“我也是啊…”其实,Apple是个勇敢的女孩子。我刚开始找房子的时候有一点波折。那还在八月中旬,前一天在网上看见Apple发的帖子,联系上了;可是第二天当我正在去看房的路上,她打电话给我说房间已经租出去了。当时我已经快到了,想想还是去拜访了她,和她聊了一会。她告诉我怎么样一个人扛着几箱行李,深夜从机场到学校,然后从第二天开始找房子的全部过程。于是,在她的指引下,我也开始了在学校附近一家一家敲门的找房子经历。不过戏剧性地,比我早先一步决定和Apple分租的人最后又搬走了。所以,九月份起,我们就开始“相依为命”了。
这里全日制的课程其实只有半天。很多时候,我们都两个人一起在家里呆着。不能上网,没有电视,干什么呢?做吃的!Apple按照他们的饮食习惯,在家里折折腾腾,弄了好多的腌制品,腌菜,腌肉,腌螃蟹。我呢,肯定是煲汤啦,也做一些简单的粤菜。于是两个人分着吃,伙食还不错。学业没怎么提高,厨艺倒是大有长进。有一天中午,吃过饭,我伸个懒腰,说,“我要睡觉了”,Apple接着说,“我也正想说这话呢”,(两人前一天晚上熬太晚了,接着一大早起来上课)我然后和她相视一笑,“猪一样的生活”,没想到她更经典,“能像猪一样就不错了,以后说不定还连猪都不如呢!”我后来回想起来,那种忙得没日没夜,吃不好,睡不香,更没时间思考的日子,真的没错是“连猪都不如”。我们有多少时间真的可以停下来想一想,该怎样生活,又该怎样付诸实践?
傍晚的时候,和Apple一起到学校去上网。那里有好几个她的同学,都是女孩,有些还不到二十岁。做完作业以后她们就一块聊天。讨论从读书到移民,从初恋到明星,从女人到男人…感觉好像当年我们大学宿舍里的卧谈会,虽然涉及的层面已经和当年很不一样。青春,真的很美。有那么一点青涩的惆怅,然而一切都在憧憬之中。我打心眼里心疼这些年轻的女孩子,希望她们这段人生中最纯美的岁月,走得更珍惜一些。珍惜时光,也珍惜自己。
再插一个文化差异的故事。Apple有一天放学回来很郁闷,说assignment老师居然给了零分,理由是不符合要求。“凭什么给我零分?!我辛辛苦苦做了一个晚上呢,一点都不尊重人!在中国读了这么多年书还没得过零分,早知道还不如不交算了!”是的,没错,在中国,这叫“没有功也有劳”。只要你花了时间和功夫,比如说,写作文足够长,就是写的不怎么样,老师是不会给零分的。我想起这边另外一个朋友,也是相似的经历。他有一次做课堂的presentation,为此准备得很用心,查资料,引经据典。但是最后的分数却远远不如一个当地学生随随便便的几句即兴发言。当时他也很郁闷,觉得老师歧视,不公平。后来终于想通了,其实不是歧视的问题,只是老师不会对你的语言劣势和用功程度给予额外的照顾。最后出来的表述不如当地人讲得清晰明了,在老师看来,就是效果不好。我这样安慰Apple,“在这边生活,就要遵循这里的游戏规则。想开一点,也好,这样的教训来得越早越好。如果以后因为这样的原因,一番心血却最后丢了工作,那才叫郁闷呢”。
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在中国,我们注重过程;在北美,他们注重结果。不符合要求的作业和没有交的作业,效果是一样的,所以,分数也一样。公允乎?冷漠乎?
好了,这次的人物剪影告一段落。我衷心感谢路上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在茫茫的人生旅途中,萍水相逢,总是缘分。擦肩而过或携手共行,所释放的光芒,可以温暖每一个孤独的夜晚,照亮每一个未知的明天。我录下以上的文字,除了和你分享,同时为自己如流水一样逝去的日子留下一丝痕迹。所有对生活的感受、感悟、感动和感激,就是我前行的动力。
Friday, September 17, 2004
人物剪影二:我的中国同学
她叫Ann,来自北京。我也不知道具体年龄,但是小孩已经上小学了。也是一家三口,来了一年多。在读书之前,她告诉我她参加过很多很多的workshop(一种就业辅导班)和volunteer的工作,并在此经历中得到了她的第一份工作。“你不知道当初的我,听又听不懂,说也说不出来,说出来别人也不明白,真的好痛苦…”。而现在的她,已经能够听懂上课的内容,并且能够自如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虽然发音和用词仍需要努力。我在她的热心帮助下,也渐渐开始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这个社会,会有很多的陷阱,但有更多的希望。
人力资源是一个对语言和文化要求非常高的领域,我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却还是在意料之外。已经不记得有多久没有在几十张陌生面孔前大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了,心里发慌,虽然没有人听出来我的紧张,虽然他们告诉我觉得我的英语很好。每每上课都会受到打击,而Ann却很看得轻松,“是啊,都说不要读人力资源,语言太难了,没法和当地人比。可是在这里生活,什么不需要过语言这一关呢?”我想具备了这种积极和勇敢,不论Ann将来在人力资源领域能不能取得成功,但是她的人生,却一定是成功的。正是受到她的鼓励和影响,我也做了一个转折性的决定,摆脱“路径依赖”,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很难判断这是不是一个最正确的决定,但是,我愿意为此而努力。(这个后话,以后再谈)
说到Ann,插一个关于文化差异的题外话。有一天Ann很苦恼,因为一个朋友借她的5块钱没有在说好的时间还,于是就请教另一个当地朋友该怎么办。当地的朋友就对她说,“没什么犹豫的,你应该直接质问他,而且应该在他没有兑现承诺的当天就问他”。总归是中国人,还是觉得不好意思,于是Ann又问,“发个Email给他吧,是不是会好一些?” “你可千万别这样做,如果要上升到以书面形式解决问题,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噢,这样子,可是在中国,以非间接途径提醒,是给对方留面子”。大家肯定觉得这么小的事情犯得着记着吗?当钱送给他就算了。首先,这肯定也和生活水平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北美,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你承诺的事情,就应该做到,否则对方完全有追究的权利。
北美,理比情重要。在社会公共交往的范畴,可以说这样很公允;然而在朋友或家庭关系里,也可以说这样很冷漠。
人物剪影一:我的第一个房东
太太姓罗,我称呼她为“罗姐”。罗姐今年三十六岁,出国前一直在证券公司工作,来了这边因为语言不过关,一直没有工作,只在家里带孩子,也可省下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的费用。作为全职家庭主妇,罗姐不是十分甘心,不过,却非常称职,而且很有生活情趣。平时想着各种法子弄吃的,还拉我一起买菜,学煲汤,学做粤菜;喜欢和人拉家常,拉着我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乃至大半天,到现在为止,我几乎对她所有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都略知一二;拉一手漂亮的小提琴,也只有这个时候,饭可以不做,天可以不聊,孩子可以不带,老公可以不理。所以轻易不拉,我住了两个月听她拉过两次。说起这个来,她还无限惋惜。
人生,总是有所舍取。
罗姐对我“看不过眼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一把年纪了,怎么不谈对象啊!”对于婚姻,她很有自己的一套观点:“千万不要为了学习或工作耽误了婚姻大事。学习工作再好,也就是自己一个人扛,末了还得解决婚姻问题;可是好的婚姻,从来就不耽误学习和工作,恰恰因为有人与你分享和分担,才能做的更好”;“人生除去前面混沌的二十年,中间寻觅的十年,后面迟钝的十年,能和爱人一起的时光何其少啊,能早点在一起,为什么不早点在一起呢?!”这些观点当然我也无限同意,只不过感情和婚姻,终究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就能成就的事。
不过,有一个关于罗姐的故事,我一直很想和你们分享。事情发生在罗姐还在和她的先生恋爱的时候。和所有的恋人一样,他们一次约会出门。罗姐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等了许久,望穿秋水,不见人来。(那时候没有手机)由于担心和各种因素,最后只好亲自到他家问个明白。他果然还在家里。干什么呢?正全神贯注的打电脑游戏,显然是把约会忘得一干二净了。各位亲爱的朋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呢?而罗姐,只是静静地在客厅和他的妈妈聊了一会,然后默默地在他的身后等待。直到游戏打完,他一转头,看见罗姐,才无限懊悔地想起那个被遗忘的约会。在他的连声道歉下,两人也就重归于好了。在罗姐把这个事情和我淡淡道来的时候,我觉得很不可思议,“你怎么当时不打断他的游戏啊?你不生气吗?”“生气啊,不过打断也没有用,反正约会已经错过了,还不如让他打完吧,反正他也会道歉的…”而正因为感激和感动于罗姐的包容,她的先生也更懂得珍惜这份感情。
在感情的世界里,我们每天面对的这些琐琐碎碎的事情,实际很少需要上升到人生原则的高度。毕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要走到一起,有多深的爱,就有多宽广的体谅和包容,然后才是珍惜和相守。而那些所谓的“因爱而狭隘”,恰恰证明了只有“我”的感受最重要,换句话说,就是只爱自己。
再来说说罗姐的先生。是什么样的人让罗姐这样的死心塌地?许先生,三十九岁,一个典型的理工科爱人。厚道,话很少,没有什么“江湖朋友”;绝对的family man,除了上班,就是回家;干活慢,但很细致,对老婆孩子体贴入微;脾气超好(比罗姐脾气还要好很多),任何家庭意见相异,不论对错,一律先让步,矛盾留待老婆心情好,开展自我批评的时候再商量。缺点呢,有点懒,没有“事业心”,容易沉迷下棋等游戏,用罗姐自己的话说,“和这样的人一起,飞黄腾达是没指望了,过过清贫的小日子还可以”。我和他们相处的两个月里,看见过他们唯一的一次不愉快,还是因为找工作的问题,最后以许先生独自下厨为大家做饭告结。
我能强烈感受到加拿大长期经济饱和状况和它宽松的移民政策为每一个移民家庭带来的冲击。经济,语言,文化,等一系列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许多个人或家庭的分化。有一部分人信念越来越强,也有一部分人越来越迷失。
最后,不能不提一下这个家庭的小宝贝,小文文,过目不忘的小神童。这个四岁的小女孩儿说话透着成熟劲儿,假设、并列、比喻、转接等语言修辞手法运用得心应手;由于没有上当地的幼儿园,所以也不会说英语,但是录像里播的动画片居然能一字不漏的背下来,虽然她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连我都觉得头疼的拼图,她可以很快的完成;什么东西教一次就会(实际上不用刻意教,突然有一天她自己就会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学的)。我一向有孩子缘,和乖巧的小文文更加投契。她还很认真的陪我看完了颇为无聊的《向左走,向右走》,其中还问了许多“这个阿姨/叔叔为什么这样?”之类的问题,…真的很难相信她只有四岁。我强烈建议罗姐带小文文去做智商测试,给她定一套异于常规的教育方法。这也许就是上天赐予这对幸福夫妻最好的礼物。他们留给我的是这样一幅永恒的温馨画面:罗姐在享受地拉着她心爱的小提琴,活泼的小文文在旁边胡乱但有韵律地吹着她的小口琴,憨厚的先生则在边上给这两母女照相。
一家三口始终恩爱有加,待我也宛如亲妹妹。我临走的时候,罗姐把一大包自己包的饺子塞给我,说,“你以后要一个人过了,学习也忙,肯定没什么时间做饭了,这个给你留着,也顶不了多久,总算凑合几顿吧,有空过来吃饭…”我回想着过去两个月的点点滴滴,眼泪都快要掉出来了。我始终不好意思当面表达我的感动和谢意,于是在MSN上给罗姐发了一条短信,她是这么回的,“这没什么,你年纪小,又是自己一个人,我们照顾你是应该的。”
无论在什么样的生活困境中,始终怀有豁达的爱和希望,并推己及人。除了录下以上的文字,在今后的岁月里,坚持这样的一种信念,并以此关怀和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许就是对这一段时光最好的回报。
Thursday, September 16, 2004
相信远方
兜兜转转周周折折,终于下定决心在今年夏天离开我热爱的城市,飘洋过海,来到这个依然陌生的国度。虽然出国移民从来就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是对于我来说,只身上路,离开一种熟悉而滋润的生活方式,重头体会生活,就远不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
在远行之前,无限担忧惆怅,一位朋友这样安慰我,“你回想一下,你过去的几十年,是不是都是幸运的?如果是,那么将来也一定是,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最后都会平安渡过的…”就这样,我带着所有人的祝福,上路了。
恰逢前几天写的一封信,收到很多你们的回信,很是温暖。不过无意中也许写得有点“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了,把大家的情绪也搞坏了。其实当我坐下来写信的时候,心情和境况都已经好了。而脆弱,也不过是瞬间的事。柏杨说过,“伤感不能太多了,太多就会成为神经质”。毕竟怨天尤人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不如做点好吃的犒劳一下自己。
事实证明,在这最初最艰难的一段日子里,我的确幸运地遇到了几个很好的人,给予我许多的鼓励和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像他们一样培养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所有已知和未知的难题。
Saturday, August 14, 2004
湖水正蓝
有好几次,明明坐在课室里,却迷失在时空的隧道里。老师在问,“Quel est le temps aujourd'hui”,我看着窗外,嘴里说着,“Il fait du vent”,思绪却飘洋过海,恍如隔世。这到底是哪里??我到底还要去哪里??我努力的甩一甩头,才发现你们已不在身边。
其实没有想过,在离开学校六年后,我又回到了象牙塔。我们的学校,在安大略湖边,有那种像童话故事里的小红房子。我会坐在里面上课。也会到湖边去跑步,或发呆。
日子过得很快的。人们总是说,很快,你就回不去了。真的,我也许会很适应这里的生活,甚至也许会喜欢这样的生活。可是啊,流淌在我的血液里,依然是你,这不会因为我适应哪里的生活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我知道你有多不完善而改变,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我永远都爱你。我不是感叹。只是难以忘记。远方,在时光隧道的最初和尽头,有我爱的人,爱我的人,和我,所有的青春。
Saturday, February 28, 2004
春之曲
下班回家的时候听音乐,当如流云般的乐声倾注而来,我发现自己枯燥的面容上竟然漾出微妙的笑意。
听雅尼的《和兰花在一起》,会有舒展的喜悦。
清晨,如梦如幻的田园,缭绕的雾气渐渐散去。微风中,是含苞的兰花吗?当第一缕阳光亲吻你的面庞,你苏醒了。你颤栗地,努力地绽放。我分明听到了,听到了生命初绽的声音;我分明看到了,看到了你风中摇曳的腰肢,纤弱的,却又柔韧无比。
我不知道兰花是否会在春天绽放,不过街头树丫上星星点点的嫩绿芽儿分明提醒我们春的到来。
记忆中的春天,有阳朔的油菜花。
油菜花恐怕算是最朴素的花了。然而当她们成片成片地蔓延起来,你一下子就被卷进去了。全部的知觉就在一刹那间被唤醒。于是你欢呼,雀跃,整个冬季的阴郁一冲而散,取而代之的是燃烧的欲望。
这无限张扬的生命力,是春野的舞者,是雅尼的音乐,是春暖,花开。
Thursday, February 12, 2004
写生越南
也许每个上路的人都不轻松。那里,曾经是殖民地;那里,曾经是战场。而对于迟悟的我,战争实在是太遥远了。好像没入水底的沉船,而我只能透过光和影,想象他当年下沉时的悲壮。早期的越南是美国人镜头里的硝烟丛林,《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天与地》、《全金属外套》、《现代启示录》、《猎鹿人》,等等,在一遍遍地哀鸣,凭吊冤魂。不是每一场战争,都有胜利者。我没法沉重,但我失重。而法国人镜头里的印度支那则是《情人》,是《情证今生》,悱恻缠绵,回肠荡气。最后,在尘埃落定以后,是对生活的回归。越南人镜头中对个人化生活趣味的关注,是《青木瓜之味》和《三轮车夫》,温润细腻。又也许我们认知的都不外乎如此,几个屏幕上的感官片断。就象门外的人看中国,永远是张艺谋镜头里的红灯笼。
终于,在一个早春的傍晚,我出发了。晚上10点多,抵达西贡机场,地面温度26摄氏度。一出机场,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奇怪的混合味道,浓重,但是难以分辨成分。从机场一直到市区的小旅馆,总是觉得呼吸不太顺畅。空气犹如凝结了一般,没有丝毫的流动,于是你觉得呼吸的每一口气都是同一口气,以至于感到氧气不足,晕晕乎乎。当时是我的城市最冷的时候,与西贡相差了整整20多度。莫非,倒温差和倒时差一样的难受?
清晨,走在街道上,却惊喜地发现路边种满了凤凰树。凤凰是我极为钟爱的植物。在我居住的城市,每年的五月,都是凤凰花开的季节。凤凰若是不开花,娴静优雅;凤凰若是开花,则热情似火。都说西贡是小巴黎,充满异域风情,而凤凰,更加为之平添几分妩媚。
我也渐渐明朗起来。
正好赶上越南的春节,人们纷纷盛装出门。和中国一样,越南也庆祝农历新年,更为相似的是,这里也同样在门边贴上珲春和舞狮子,喜气洋洋。那边有一群越南孩子,活泼开朗地和各国友人打招呼。事实上,在后来的整个旅程中,无论城市或乡村,我所遇到的所有越南孩子,都是那样的热情快乐。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丝战争留下的阴影。如果说历史是屈辱和伤痛的,那么我们祈祷它不要再播撒狭隘和仇恨的种子,不要让年轻的生命无休止地轮回。
纵然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从建筑到饮食到语言到宗教等等,无一不体现法国特色;然而,令人感动的是,越南人民以其独特方式延展历史,再现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的无穷魅力,比起所有沉重的期待,都来得更深刻。
在湄公河畔,参观了一座已有155年历史的佛教寺庙。没想到这座尉为壮观的寺庙,居然采用了罗马柱的结构,而一根根罗马柱上,雕刻缠绕的,是中国式的祥云鲜花。于是又想到了纪念品的小摊上,各式佛像总是和耶稣受难像参合并列摆放。
说到饮食,不能不提及法包,就是法式的长面包。从热闹的国际背包客聚集地到市区外边远的杂货市场,都能见到它的影子,可见法包已经完全成为越南的主要饮食习惯之一。两片长条形的面包,中间抹上牛油,还有一种类似鹅肝酱颜色的东西,据说是鱼肉沫猪肉沫的混合物,然后夹上青瓜、西红柿、火腿等,最后撒一点点香料和薄荷叶,美味无比!
有了面包,少不了咖啡。星罗棋布的大小咖啡屋就不消说了。印象最深的还是小镇会安的清晨,路过一个类似街心公园大小的露天广场,三五一桌热热闹闹地坐满了人。我兴冲冲地对我的越南朋友说,广东人也是这样喝早茶的。谁知他对我一笑,更正道,“不是茶,那是咖啡。”我才想起来一路上看见不少街头的茶水铺,那些蹲在路边喝的津津有味的,也是咖啡。我忽然觉得,致力于推广咖啡文化的星巴克,应该到越南来取取经。
现在越南通用的语言也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发展结果。古越南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一直沿用汉字达几千年之久。而一百多前以前,一位法国传教士根据越语发音创造了以拉丁文字为基础的越南文。因为更为直观易懂,流传至今,成为正式的越南官方文字。于是,你能看到和汉语,特别是和粤语很相像的发音。例如,男,Nam;女,Nu; 文庙,Van Mieu 等等。而拼写,则明显带有法语的影子。例如,tien, oi, ieu, 都是法语里面典型的拼写顺序;且和法语一样,越南语也把形容放在名词之后。
参观越南历史博物馆,里面居然一直在循环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是巧合还是“一切皆有因由”?是啊,什么不是历尽沧桑苦难方能修得正果呢?取经之路、爱情之路、文明之路,皆然。还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一件木雕刻作品,名为“Funeral”,后来一位越南朋友告诉我那是一个陪葬的侍卫的形象。就是这个雕刻,双眼圆瞪,双手捂耳,乍眼看去颇有几分像挪威画家蒙克《呐喊》中的形象,当然没有腥红的落日背景,也没那么可怖。我没能算清楚两者在地理或时间上具体相差有多远,不过表现惊恐的艺术形式却是相似的。
民族主义者总是强调,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似乎这里面永远不可调和。殊不知五百年前是一家。不过都是文明,属于全人类的,源远流长而融会贯通。
告别西贡,坐上Open Tour的大巴,继续上路。
下一站是美内(Mui Ne),一个慵懒的海边小渔村。椰风,海岸,吊床。在这种地方,你什么都不必做,什么都不必想。发呆......不过,偏偏也是这种时候,你往往会想起一些,一些你曾经以为忘却的,人和事。不经意地,很清晰地,浮现。Hotel California里面说,“Some dance to remember, some dance to forget…”那么你呢?走那么远,为了forget,还是为了remember? 恐怕最真实的是,“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面向大海,很想念你。
我完完全全地爱上了会安。我甚至觉得,一个能住一辈子的地方,就应该是这样子的。这里既不象丽江,也不象周庄。这里不是为游客打造情调的地方。会安的美是骨子里的,是浑然天成的。明黄色的外墙,搭配湖蓝色的木质百叶窗,是原味的动人。一个真正的古城,古迹顺手拈来。知名或不知名的庙宇、会馆、祠堂随处可见。而拐几个弯,到小巷子里,寻常人家里,也别有韵味。这里有中国式的雕梁画栋,有日本式的精致典雅,有欧洲式的热情华丽,而且往往是浑然一体,中西文化融合得淋漓尽致。似乎这里所有的人都是精湛的艺术家。会安还是个灯笼之城,各式各样的灯笼挂满大街小巷。一般都是家庭手工作坊。白天,在自家的庭院里,搬一张小凳子,铺一张席子,散落一地的竹篾和绸缎,悠然自得地扎起来。沿街的小店铺有时候很晚才开门,而还未裹上外套的灯笼架子就零落地堆置在在大门前,别为雅致。每月的十四日,更是会安的怀旧日。全城停电,家家户户点起了灯笼,想必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我爱会安。静谧,安逸;单纯,深刻。
最后途经顺化(Hue)到河内。一路上再次为越南人民的创造能力而折服。所有乡间的小房子都堪称艺术品,结合泰国式的尖顶和欧洲式的强烈色彩对比,高墙斗檐,千变万化。
直至到达河内。与其他城市相比,河内的建筑风格更加倾向于中国式,特别是骑楼,和我的城市非常相似。这个季节里河内是潮湿寒冷的。街道很窄,房屋很密,摩托很多。越南朋友告诉我,作为首都,河内人是骄傲的,他们有自己的标准,没有南方人来得率直,活得轻松。这似乎是个普遍现象。想想地域造成的差异也是难免的,不过人们设立种种条条框框画地为牢,还以此为荣,不免有点可笑。
匆匆太匆匆,总是来不及细细体会便要离开。我的穿“越”之旅,穿过这片苦难的土地,走过一个神奇的国度。毋宁说她是曾经的殖民地,曾经的战场,不若说她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艺术长廊。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民,才能完成这样的跨越。
衷心祝福越南。
Saturday, September 20, 2003
夜雨寄北 - 之翻译 Rainy Night Word to North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Rainy Night Word to North
You asked me when I would return, I couldn't give out a reply
with the autumn pond brimmed, in such a mountain rainy night
When shall we trim wicks together, at the west window side
recalling this moment, in such a mountain rainy night
Tuesday, September 02, 2003
西藏组诗 - 之翻译 Serial Poems of Tibet
一
咫尺天际
流连极地凄美清风
大地生生不息
延续每一段
精神经历
情感在高原的风景中堆积
生命有限
灵魂象风
The remotest place close at hand
Linger on the moaning wind at ends of the earth
Circle of life never ends
Every stage of
Spiritual experience
Emotions accumulate in the scenery of the plateau
Limited life
Infinite soul
二
尽管天空依然蔚蓝
尽管大地寂静如风
在穿越了泥泞的黑夜之后
祈求洗尽尘世的铅华让
我们以平和的忏悔感谢上苍
幷以执着的热情
遥望地平线上的日月星晨
Sky bright
Earth still
After going through the muddy dark
We pray to wash off the adornment of this mortal world
And thank God with our sincere confession
With our persistent passion
Look far into the distance on horizon
三
沿着太阳划过头顶的轨迹尽头
天地一色
燃起金色的斑点
烧着了云朵
带着余韵
她从山头的间隙间升起
撩拔我痛疗的神经
拉出每一根
烙着印记的纤维
岁月无声
日月有痕
Along the track of rising sun
Sky and earth share the same color
Golden sparks
Burning clouds
With lingering charm
She rises from gap between mountains
It calls forth my reminiscences
Draws out a line
Full of memories
Time silently flows away
Leaves tracks of days
四
回来了
回到了那神圣的地方
不再移望天空太多的彩虹
雪飙也不再遥远
摇撼枯竭的灵魂
在萦绕的祈颂中
磕响最后一个长头
Back
Back to the sacred place
No longer chase after rainbows
Impending storm
Shakes exhausted spirit
Make wishes
In the last kowtow
五
没有忘记
在如歌的岁月里
一再迸发的激情与梦想
在明暗之间
总有那涌动的潜流
在年轮更替的一刹那
世界依然陌生
生命依然神秘
Never forget
Those beautiful ages
Those passion and dreams
Between dawn and dusk
Looms the potency
At the moment of birth
A new world
A mysterious life